大臂抽脂(上臂吸脂)通常根据脂肪堆积的解剖位置和手术分区进行划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部位:
1. 后侧(肱三头肌区域)
位置:上臂后方,靠近腋下的延伸部位(俗称“拜拜肉”)。
特点:脂肪易堆积且松弛,是抽脂的重点区域。需注意避免过度抽取导致皮肤凹凸不平。
2. 内侧(腋下邻近区)
位置:上臂内侧与躯干交界处,靠近腋窝。
特点:脂肪较柔软,与副乳或背部脂肪相连,需与腋下/背部抽脂协调处理。
3. 外侧(三角肌下方)
位置:上臂外侧,肱二头肌与三角肌交界处。
特点:脂肪层较薄,过度抽吸易显肌肉轮廓,需谨慎操作。
4. 前侧(肱二头肌区域)
位置:上臂前部,脂肪通常较少。
特点:非主要抽吸区,少量调整以保持整体比例协调。
5. 过渡区(肘关节上方)
位置:上臂下端靠近肘部的位置。
特点:需平滑过渡至前臂,避免出现阶梯状外观。
注意事项:
环形抽脂:多数情况下需多部位联合处理,实现臂部整体塑形。
皮肤弹性:大臂皮肤松弛者可能需要结合紧肤技术(如射频或激光辅助)。
神经保护:内侧靠近尺神经路径,操作需精准。
:
大臂抽脂并非单一部位操作,而是通过多区域精细调整达到流畅线条。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根据个体脂肪分布、皮肤状态及美学比例设计。建议术前进行详细评估,选择经验丰富的整形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