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抽脂主播离世”的悲剧事件,折射出医美行业快速扩张背后的风险与责任困境。这一事件涉及多方主体,需要从法律、行业监管、社会观念等多角度厘清责任,并推动系统性改进。
一、核心责任方分析
1. 医疗机构与从业者的直接责任
若存在超范围经营、无资质行医、术中操作违规(如麻醉过量、术后监护缺失)等情况,涉事机构需承担主要法律责任。我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对医疗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部分机构为牟利刻意淡化风险,术前未充分告知并发症可能性,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情权条款。
2. 平台的内容监管失位
直播/短视频平台对"医美种草"内容缺乏有效审核,部分主播在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情况下变相推销项目,违反《广告法》对医疗广告的严格限制。
算法推荐机制放大"容貌焦虑",间接助长非理性消费,平台需承担社会责任。
3. 行业监管的灰色地带
非手术类医美常被模糊界定为"生活美容",导致卫生部门监管困难。2023年国家11部门联合整治中仍发现大量黑诊所、假药品流通。
二、深层矛盾与困境
1. 需求侧的非理性驱动
社交媒体制造的"容貌内卷"使部分消费者低估风险。调研显示,68%的医美消费者仅通过网红推荐了解项目,未查询机构资质。
2. 供给侧的利益链条
渠道分成高达50%的"中介模式"催生过度营销,部分咨询师冒充医生进行面诊,形成行业潜规则。
3. 维权难的现实障碍
司法实践中,消费者常因术前签字文件不完善、证据保全不足而败诉。某地卫健委数据显示,70%的医美投诉因证据不足无法立案。
三、系统性解决方案
1. 强化技术监管手段
推广"三正规"平台(正规机构/医生/产品查询系统),建立全国医美机构电子档案,实现扫码验真。
强制术后并发症保险制度,北京朝阳区试点已覆盖12万例手术。
2. 重构内容传播生态
参照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对医美内容添加"风险提示"标签,限制算法推荐强度。
建立网红带货白名单,需持《医疗广告代言人培训证书》。
3. 完善司法救济路径
探索"举证责任倒置"(由机构证明无过错),杭州互联网法院已有相关判例。
推动检察公益诉讼,2023年江苏消协针对某机构"提成诱导"提起的诉讼获赔230万元。
此次事件应成为行业转型契机。韩国在2015年立法要求医美机构购买强制责任险后,事故率下降37%,值得借鉴。最终需形成"机构合规+平台透明+消费者教育+监管科技"的共治体系,而非简单归责于某一方。生命权高于容貌权,这应成为社会共识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