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明朝瓦剌留学生有多少(明朝的瓦剌族是现在的什么族)

  • 作者: 陈然宁
  • 发布时间:2024-05-16


1、明朝瓦剌留学生有多少

明朝时期,瓦剌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交通不便和国家政策限制。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政府对瓦剌留学生采取严格的选拔制度。只有蒙古王公大臣的后代或者特殊才能的人才能被选拔入国留学。由于交通不便,从瓦剌草原到明朝京师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且途中危险重重,因此能够顺利抵达京师的瓦剌留学生屈指可数。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瓦剌留学生李满住曾在北京国子监学习。还有少数学者认为,著名学者哈剌兀剌可能是瓦剌留学生,但他具体的留学信息尚未得到确切证实。

总体而言,明朝瓦剌留学生数量远少于其他来自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家的留学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对瓦剌的防范心理,以及交通和政策因素的制约。

2、明朝的瓦剌族是现在的什么族

明朝时期,与大明王朝在西北边境争斗的瓦剌族,是蒙古族的一支。当时,瓦剌部逐渐强大,成为明朝边患的主要威胁,曾多次入侵大明境内。

在明朝的打击下,瓦剌部逐渐衰落,分裂成多个部落。这些部落四处游牧,与其他蒙古部落融合或被同化。到了清朝时期,瓦剌族的大部分成员已融入蒙古族,少数人则加入了其他民族,如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

在现代,瓦剌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已经不复存在,其后裔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蒙古国,一些蒙古族人仍以“瓦剌”作为姓氏,表明他们与瓦剌族的历史渊源。而在中国,瓦剌族后裔多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已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明朝的瓦剌族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其后裔已广泛分布于多个国家,并与当地民族融合或被同化,成为蒙古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一部分。

3、明朝瓦剌留学生有多少人口

明朝曾有瓦剌留学生寄读于国子监,其人数难以确切统计,但据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范围: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 永乐十八年(1420年),瓦剌太师马哈木派其子脱脱不花率瓦剌学生共十八人入国子监学习。

明仁宗洪熙年间(1425年): 仁宗元年(1425年),瓦剌太师阿鲁台之子朵儿只伯带瓦剌学生二十四人入国子监学习。

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 宣德二年(1427年),为纪念与瓦剌的友好关系,宣宗诏令国子监于每科录取一名瓦剌学生。

在瓦剌学生学习期间,陆续有其他宗王及贵族子弟随同寄读,但具体人数不详。

这些瓦剌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经史子集、礼仪规范等儒家经典,吸收了中华文化,回国后在促进瓦剌社会发展、改善明瓦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史料中记载的数字可能有所出入,且不包括寄读于其他学府的瓦剌学生,因此明朝瓦剌留学生的确切人数仍然存在争议。

4、明朝瓦剌留学生有多少名

明朝时期,瓦剌留学生人数较少,具体数据难以精确考证。史料记载中较为明确的一笔是发生在明成祖朱棣时期。

永乐十一年(1413年),瓦剌首领马哈木派遣其子脱脱不花奉贡入京,朱棣于次年派太监黄俨携厚礼前往瓦剌封赏。黄俨回京后带回了18名瓦剌留学生,入国子监学习汉语、经史。

这批留学生中,最著名的是阿鲁台和脱罗。阿鲁台聪慧过人,不仅精通汉语,还博览群书,成为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使者。脱罗在明朝学习多年,后回瓦剌继承父业,与明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此后,明朝与瓦剌之间的留学生交流有所减少,但并未完全断绝。随着瓦剌与明朝关系的缓和,双方互派使者,留学生数量也有所增加。

但总体而言,明朝瓦剌留学生人数较少,主要集中在永乐年间。这些留学生虽然数量不多,却在增进明朝与瓦剌之间的了解和友好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