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19日,首批派往哪儿的中国留学生启程(1951年8月19日受被派往哪儿的中国留学生启程)
- 作者: 胡璟浩
- 发布时间:2024-05-21
1、1951年8月19日,首批派往哪儿的中国留学生启程
1951年8月19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和教育部,在北京西苑机场举行欢送留学生出国留学大会。受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托,刘少奇同志亲临大会,并发表讲话,勉励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们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
当天下午,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的120名中国留学生,乘坐专机从北京西苑机场启程飞往莫斯科。这批留学生由全国各省市选拔产生,他们当中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优秀学生,也有来自工厂、农村等基层的优秀青年。他们怀揣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远赴异国他乡求学深造。
这些留学生在苏联刻苦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中苏两国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1951年8月19日受被派往哪儿的中国留学生启程
3、1951年8月19日首批派驻哪儿的中国留学生启程
1951年8月19日,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壮举拉开序幕。
这一天,首批120名中国留学生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从上海启程,奔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苏联。他们被分别派往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基辅大学等著名学府,攻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经济等专业。
这批留学生的派遣,体现了新中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迫切需要。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经济、文化人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科技、工业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成为新中国留学生深造的首选之地。
中国留学生在苏联刻苦学习,积极探索。他们虚心向苏联专家请教,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他们也不忘自己的祖国,时刻关注国内建设,决心学成归国后报效国家。
这批留学苏联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新中国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袁隆平等农业专家解决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徐悲鸿等艺术家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首批留学生的派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留学教育的新篇章。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汲取世界先进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1951年8月19日首批派往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启程
1951年8月19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历史上首批赴美留学的23名学生踏上了征途。这批留学生怀揣着为国争光的使命,从上海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此行的目标是美国,一个科技强国,他们将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批留学生来自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他们经过层层选拔,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思想进步,是新中国未来的精英。
.jpg)
旅程漫长而艰辛,历时40余天。在轮船上,留学生们团结互助,刻苦学习英语,为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做准备。到达美国后,他们被分派到不同的大学,攻读各领域专业,包括工程、物理、化学、经济等。
在异国他乡,留学生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们永不言弃。他们勤奋学习,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不仅为中国争光,更架起了中美两国学术交流的桥梁。
这批留学生的远赴重洋,标志着新中国开启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篇章。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各领域建设的骨干力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