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东方大学中国留学生(中国首度苏联留学的29名学员)
- 作者: 杨桉闻
- 发布时间:2024-05-31
1、苏联东方大学中国留学生
20世纪初,苏联东方大学成立,为中国留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这些留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远赴异国求学,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留学生在东方大学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史、国际关系、经济学等专业知识。他们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思想理论,还培养了革命斗争的实践能力。在苏联的学习经历,为他们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国后,这些留学生活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等著名革命家都曾就读于东方大学。他们运用在苏联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留学生也为中苏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们在苏联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回国后积极介绍和传播这些思想,推动了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进步。
苏联东方大学中国留学生是中苏两国友谊的象征,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中国首度苏联留学的29名学员
1925年8月,中国首批赴苏联留学的29名学员踏上了异国求学的征程。这批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有工人、农民、学生等不同阶层,平均年龄只有22岁。
他们怀着满腔热忱,渴望学习苏联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在苏联,他们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接受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
在中山大学,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苏维埃革命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加深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解。同时,他们还接受了军事训练,掌握了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
.jpg)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们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苏联工人、农民和红军战士交流学习,深入了解苏联的社会制度和建设成就。留学期间,他们多次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积极宣传中国的革命斗争,增进了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的了解和支持。
1927年至1930年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中山大学的解散,这批学员先后回国,投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他们担任领导职务,为中国工农红军和解放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中国首批赴苏联留学的29名学员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他们的留学经历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苏友谊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20年代留学苏联东方大学
20世纪20年代,东方大学在苏联莫斯科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早期革命家的重要摇篮。一大批中国青年怀揣着革命理想远赴莫斯科,在东方大学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的洗礼。
东方大学的授课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中国学生在这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主义革命思想,研读俄国革命斗争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同时,他们还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游击战术和城市作战指挥。
在东方大学,中苏两国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苏联教授和学员不仅传授知识,还给予中国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中国学生也积极融入苏联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传递给苏联人民。
在东方大学学习的日子里,中国学生形成了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掌握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在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新中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方大学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培养的摇篮。东方大学的办学历程和中苏两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情谊,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4、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是苏联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东方学研究机构。它成立于1930年,位于莫斯科,是苏联科学院的直属机构。
该研究所汇集了苏联当时最杰出的东方学家,涵盖了东方学各个领域,包括历史、语言、文学、考古、民族学、艺术和经济。研究所下设多个研究室,包括阿拉伯研究室、伊朗研究室、印度研究室、中国研究室、日本研究室和东南亚研究室。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其研究成果在苏联和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该研究所出版了多种学术期刊和专著,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东方学家。
在中苏关系发展过程中,该研究所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研究所的中国研究室长期与中国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学术交流。1950年代,该所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编纂了《中俄关系史料集》,为中俄关系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随着苏联解体,该研究所于1991年并入俄罗斯科学院,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它继续成为俄罗斯东方学研究的中心,在世界东方学界保持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