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自于哪个朝代(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时代)
- 作者: 胡丞恩
- 发布时间:2024-05-09
1、我国留学生一词来自于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起源于唐朝。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之一,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当时,许多日本、朝鲜、新罗、吐蕃等国的学者和僧侣纷纷来中国留学。为了接待这些来自异国的学子,唐政府在长安(今西安)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鸿胪寺,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务。
留学生们在唐朝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慕名前来学习儒家经典和佛法,有的希望了解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唐政府对留学生非常重视,提供了食宿、津贴和学习资料等优厚的条件,并委派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担任他们的老师。
留学生们在唐朝留学期间,不仅学习了中国文化知识,还将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对亚洲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在唐朝留学20余年,回国后帮助日本建立了律令制度,对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朝留学生的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为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留学生”一词仍在沿用,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和教育活动中常用的词汇。
2、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时代
我国使用“留学生”一词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1872年,清政府派遣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开启了中国留学生制度。在此之前,出国学习的中国学生被称为“遣外学生”或“出洋学生”。
随着赴海外留学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清政府为规范留学生管理,于1889年颁布《钦定出洋学生章程》,其中首次出现“留学生”一词,意为“驻留国外求学之人”。
_1.jpg)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继续沿用“留学生”一词。民国时期,“留学”逐渐成为中国学生出国深造的主要方式,留学生也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jpg)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一词继续沿用,并逐渐成为出国留学人员的正式称呼。195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进修的暂行规定》,对留学生派遣、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中国留学生制度。
至今,“留学生”一词已成为广为人知的社会概念,代表着中国学生出国求学这一特定的群体。它承载着国家对留学事业的支持和重视,也象征着中国与世界教育交流的密切联系。
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有关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地区)的奇闻轶事。其中提到大宛产良马,善射。汉武帝对此十分感兴趣,便派遣使者到乌孙国(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聘请乌孙国的射手前来汉朝学习。乌孙国派出了一批优秀的射手到长安,在汉朝军中效力。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
这些乌孙射手在长安学习了汉朝的军事技术和文化,同时也向汉朝人传授了他们的射术和马术。他们对促进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汉朝与西域的交流愈发频繁,“留学生”的概念也逐渐扩大。除了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商人,还有一些汉朝的官员和学者前往西域各国学习。他们学习西域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并把这些知识带回汉朝,为汉朝的对外交流和知识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候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
1872年,清政府派遣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史称“幼童留学运动”。这些幼童在国外留学期间,被称为“官费生”或“中国学生”。
1906年,清政府颁布《游美学务章程》,首次使用“留学生”一词。该章程规定,派往国外的学生称为“留学生”,并明确了留学生的资格、选拔、管理等事项。
1911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学务公报》,进一步规范留学生管理。其中明确规定,“留学生一词专指留学于外洋者”,而国内学习者则称为“学生”。
此后,“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中国留学海外人员的专有称谓,并沿用至今。
自清末以来,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数量不断增长,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