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留学英语(徐志摩去英国留学改名叫什么)
- 作者: 张南湘
- 发布时间:2024-06-11
1、徐志摩留学英语
徐志摩,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在留学期间对英语有着深入的研习。
1918年,徐志摩赴美国留学,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期间,他刻苦攻读英语,并担任留学生会英文刊物《中美周报》的主编。在编辑过程中,他接触到大量英语文献和外籍师生,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次年,徐志摩转学至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哥大,他广泛涉猎英语文学,尤其对诗歌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与艾略特、庞德等著名诗人交游,并翻译了大量外国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志摩留学期间的英语学习并非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英语文化的深入理解。他广泛阅读莎士比亚、雪莱、拜伦等经典名著,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徐志摩的英语水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意象与象征,又融合了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律与抒情。他的散文笔触细腻、情感充沛,展现了高超的英语表达技巧。
徐志摩留学期间对英语的深入研习,不仅提升了他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他的文化视野,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为其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徐志摩去英国留学改名叫什么
徐志摩赴英国留学时改名为“奚若”。
1922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为了摆脱国内旧式婚姻的束缚,他决定改名为“奚若”,寓意“脱胎换骨”。
“奚”是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表示“谁”,寄托了徐志摩对新生活的渴望和憧憬。而“若”意为“如果”,则表现了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未知的复杂心境。
改名后的徐志摩以奚若为笔名,在英国文学界崭露头角。他出版了诗集《猛虎集》和《翡冷翠的一夜》,广受好评。奚若之名也成为徐志摩新的人生阶段的标志,象征着他在异国他乡的重生和蜕变。
徐志摩的英国之行并没有完全摆脱过去。他与英国女子林徽因相恋,却因种种曲折未能走到一起。这段经历让他饱尝情感上的痛苦,也给他带来了创作上新的灵感。
回国后,徐志摩继续使用奚若的笔名,并写出了《再别康桥》等传世名作。直到1931年飞机失事遇难,他仍然以奚若之名被人们所铭记。
3、徐志摩英国留学时导师是谁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先后就读于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他在剑桥大学的导师是英国著名学者艾略特(T. S. Eliot)。
艾略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荒原》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作为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导师,艾略特对徐志摩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与艾略特的师徒关系始于1921年。当时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艾略特。艾略特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帮助他提升了对意象、节奏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jpg)
艾略特的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对徐志摩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徐志摩在艾略特的指导下,逐渐抛弃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转向自由诗的形式。他的诗歌风格也变得更为晦涩、象征和意象化。
徐志摩与艾略特的师徒关系不仅限于学术层面,他们在心灵上也有着深深的契合。艾略特对徐志摩的人格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志摩在艾略特的启迪下,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留学期间,徐志摩与艾略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讨论文学、哲学和人生,彼此激发灵感。徐志摩对艾略特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而艾略特也对徐志摩的才华赞赏有加。
艾略特对徐志摩的创作和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徐志摩在文学道路上最重要的导师之一。
4、徐志摩留学英国改名叫什么
徐志摩,现代诗坛泰斗,在英国留学期间改名“云中鹤”。
1922年,徐志摩考取留英奖学金,前往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在伦敦期间,他结识了英国诗人艾米丽·迪金森,深受其影响。迪金森的诗中常以“云雀”作为意象,寄托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徐志摩联想起自己对诗歌的执着追求,觉得“云鹤”二字与他的心境相契合。云鹤,一种高飞的鸟类,自由自在,翱翔于天际,象征着他的诗歌理想。于是,他将自己的英文名改成了“Yun Chungho”,中文译为“云中鹤”。
这个名字不仅表达了徐志摩对诗歌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自我人生的期许。他希望自己能像云中鹤一样,挣脱世俗的束缚,在诗歌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云中鹤”之名伴随徐志摩一生,成为他浪漫主义诗歌的象征。在《再别康桥》中,他吟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首诗中“云”的意象,正承载着他以“云中鹤”之姿,无拘无束地远行的洒脱与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