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填充(又称自体脂肪移植)所使用的脂肪通常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皮下脂肪组织,具体类型和选择标准如下:
1. 脂肪来源部位
常见供区:腹部、大腿(尤其内侧和外侧)、臀部、腰背部、上臂等。这些区域通常脂肪堆积较多,且脂肪细胞活性较高。
选择依据: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脂肪分布、皮肤弹性)选择脂肪质量较好的部位。例如:
大腿/腹部脂肪:纤维组织较少,脂肪细胞更纯净,成活率可能更高。
臀部/腰部脂肪:适合需要大量填充的情况(如丰臀)。
2. 脂肪类型
白色脂肪(成熟脂肪细胞):填充主要利用的是这类脂肪,负责储存能量,移植后能长期存活。
少量基质血管成分(SVF):脂肪组织中包含的干细胞、祖细胞等,可能促进移植后的血管化和脂肪存活(通过“纳米脂肪”或“脂肪胶”技术可浓缩这部分成分)。
3. 处理方式
纯化脂肪:通过离心或过滤去除油脂、血细胞和破碎组织,保留完整的脂肪细胞。
纳米脂肪/脂肪胶(SVFgel):进一步处理得到更细腻的脂肪成分,适合精细部位(如面部皱纹、眼周)。

4. 注意事项
排斥风险:自体脂肪无排斥反应,但异体脂肪填充目前不成熟且存在伦理和安全问题。
成活率:移植脂肪约3070%能长期存活,依赖医生技术(如分层注射)、个体体质及术后护理。
脂肪填充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通常取自腹部、大腿等部位,并经纯化处理后注射到目标区域。不同技术(如脂肪胶)可能进一步优化脂肪的存活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