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洋务运动留学教育选拔机制是什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什么)

  • 作者: 王清一
  • 发布时间:2024-06-21


1、洋务运动留学教育选拔机制是什么

洋务运动期间的留学教育选拔机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选拔途径:

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的举人或进士。

由地方督抚保荐。

通过参加洋务局组织的考试。

选拔条件:

年龄一般在20-30岁之间。

身体健康,品行端正。

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基础。

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选拔程序:

地方督抚或洋务局发布招考公告。

考生报名并提交相关材料。

组织考试,考查考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

根据考试成绩和面试结果,择优录取。

录取名额:

留学名额有限,通常由政府决定并分配。

重点培养理工科、军事和外交领域的人才。

派遣机构:

中央政府总理衙门或外交部负责派遣。

各地方督抚负责管理留学人员的选派和管理。

目标留学国:

主要派遣留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的留学目的地。

洋务运动留学教育选拔机制注重选拔具备良好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家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2、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什么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大力推行留学教育,主要派遣以下人员出国留学:

技术人员:

清政府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必要性,因此派遣了大量技术人员出国学习。他们主要学习轮船驾驶、造船、兵器制造、采矿、电报等与国防、工业发展相关的专业。

军事人员:

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清政府派遣了军事人员出国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和作战理念。他们主要学习海军战术、陆军步兵操法、炮兵术等军事专业。

外交人员:

清政府派驻国外的外交使节逐渐认识到西方外交礼仪和国际法的规范性,因此派遣外交人员出国学习外交事务、国际法等专业。

学生:

清政府还派遣了一批学生出国学习语言、科学和人文等基础学科。这些学生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学成归国后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

洋务运动期间的留学教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知识,培养了一批现代化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洋务运动留学教育选拔机制是什么制度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培养近代化人才,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并建立了严格的留学选拔机制。

留学选拔考试制度

1. 资格限定:确定留学资格条件,如年龄、学业成绩、身体素质等。

2. 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文理科知识、语言(英语或法语)、算学等。

3. 考试形式: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4. 考官组成:选拔考官多由精通洋务或留过洋的人员担任。

择优录取原则

1. 考试择优: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择优录取比例根据留学生名额确定。

2. 综合考察:除考试成绩外,还考虑考察学生的品德、志向、家庭背景等因素。

3. 特长加分:对于在语言、算学或其他方面有特长者,给予加分考虑。

4. 名额分配:根据各省或各部需求,分配留学名额。

其他选拔机制

1. 推荐制度:地方督抚或中央各部院可推荐人选参加留学生考试。

2. 自主申请:符合资格条件者可自主申请留学,经考试选拔后再予录取。

3. 公费留学:政府出资派遣的留学生由政府选拔,并提供经济支持。

4. 自费留学:学生自筹资金出国留学,不需要政府选拔。

通过这些选拔机制,清政府选拔出大批优秀人才,为洋务运动培养了急需的近代化军事、技术和管理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4、洋务运动留学教育选拔机制是什么意思

洋务运动期间,留学教育选拔机制主要有以下特征:

择优录取:各出使国家选拔官生时,均以科举或学业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择优录取。

保荐制度:各省督抚负责保荐本省官绅子弟和候选生员中成绩优异者,经清廷核准后方可出国留学。

官费留学:国家负担留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和交通费等开支。这使得许多贫寒子弟也有机会出国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定项选拔: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清廷制定了留学选拔定项,规定每批官费留学生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军事、医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分批派遣:清廷分批派遣留学生出国,既保证了留学生数量,又避免了单次出国人数过大导致的管理困难。

监督管理:清廷派遣出使大臣和随员监管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定期考核其学业成绩和思想动态,保障留学效果。

通过以上选拔机制,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