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 作者: 王玄铮
  • 发布时间:2024-06-27


1、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

留学生的起源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是中国清政府派往国外学习的学子。

1862年,清朝政府选拔了一批学生前往美国留学,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组织的赴海外留学。这批学生被称作“留美幼童”。之后,清政府陆续派遣学生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这些学生大多学习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清政府开始使用“留学生”一词来称呼派遣出国的学生。1871年,清政府成立了专门管理留学生的机构——出洋肄业局,简称留学生局。该机构负责选拔、管理和监督留学生。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此后,留学逐渐成为中国获取新知识和技术的重要途径。大批学生赴日本、美国、欧洲各国留学,学习先进科学、文化和思想。

“留学生”一词也随着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最初,它仅指官方派遣出国的学生。随着留学逐渐成为私人行为,留学生一词逐渐扩大到所有赴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任何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但其历史渊源仍然可以追溯到清末,反映了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起源和发展。

2、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留学生,这一词汇并非由某个国家所创。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当时为应对激增的海外学子数量,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开始使用这一术语来指代在国外学习的外国学生。

最早使用“留学生”一词的国家之一是日本。1875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其中明确指出:“外国人来日本学习,称为留学生。”此后,这一词汇也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纳。

在中国,留学生一词最迟于清末开始使用。189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专为外国学生而设之学堂,名曰留学生学堂”。此后,留学生一词在国内广泛流传。

20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留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各国高校纷纷开设国际课程,吸引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前来学习。留学生一词也随着这一潮流而被全球所熟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的国家和语境中,留学生一词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国家,留学生仅指来自特定国家的学生,而在另一些国家,留学生则指所有在国外学习的外国学生。但总体而言,留学生一词已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中通用且重要的术语。

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幼童赴美国留学,俗称“幼童留美”。次年,钦差大臣陈兰彬在向同治帝奏请增派留学生时首次使用了“留学生”一词。

在此之前,出国留学的学生一般被称为“游学”或“出洋”。“游学”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但其含义更为广泛,既包括出国留学,也包括国内游历求学。

随着清末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留学生”一词逐渐固定下来,专指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这一术语的形成既反映了出国留学这一特定群体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20世紀初,随着中国留学规模的扩大,“留学生”一词被广泛使用,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社会概念。它不仅指代中国在海外求学的学子,也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厚望。

4、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一词源自隋唐时期。隋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唐朝建立后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吸引了不少海外学子来华求学。这些海外学子被称为“留学生”。

据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日本遣唐使多达一千余人。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家经典、佛教、天文、医药等知识,回国后对日本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日本僧人鉴真六次东渡,将中国律宗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建寺传法。

除了日本之外,朝鲜、新罗、渤海、大食等国也曾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贵族或官宦家庭,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丰富了其知识面,开阔了眼界。

唐朝留学生的学术贡献也十分显著。例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唐朝进士考试中拔得头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科举及第的外国人。高句丽留学生薛仁贵在唐朝效力,成为一代名将。

留学生一词的出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国与海外交流的繁荣。这些来华求学的海外学子,不仅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