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鲁迅到日本去留学听到一位曾(鲁迅到日本留学听到一位曾经游历过日本的前辈)

  • 作者: 朱奕南
  • 发布时间:2024-06-27


1、鲁迅到日本去留学听到一位曾

鲁迅苦苦思索民族前途的道路,他的思想从实业救国到文化救国,而1902年,他便怀揣着文化救国的梦想东渡日本。

刚到日本时,鲁迅在东京弘文学堂学习日语,寄宿在一家日本人家里。有一次,他偶然听到房东的一位曾祖父讲述的一段经历。

这位曾祖父年轻时曾随军远征朝鲜,亲眼目睹日军暴行。他悲愤地说,日本兵杀人如麻,手段残忍至极。还说:“你们以为日本是个文明国家,可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比畜生还要不如。”

鲁迅听后,震惊不已。日本一直以近代化、文明的姿态示人,但这位曾祖父的经历却揭开了日本丑陋的一面。这让他意识到,日本所谓的文明只是浮于表面,其侵略性和野蛮性骨子里并未改变。

这段经历在鲁迅心中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他开始怀疑自己此前对日本的认知,也逐渐对文化救国的前景感到悲观。在那之后,鲁迅对日本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这件事成为鲁迅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他意识到,真正的救国之路不是学习日本的技术,而是唤醒国民的思想,抵御外敌的侵略。这也为他后来弃医从文,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2、鲁迅到日本留学听到一位曾经游历过日本的前辈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一次在同学聚会上,结识了一位年长的前辈,名叫张君。张君曾游历过日本,对日本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鲁迅听闻后,十分仰慕,便向张君请教。

张君娓娓道来,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鲁迅听得入神,对日本这个陌生的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君还特别强调了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一面,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行明治维新,现代化建设初见成效。

鲁迅一边倾听着张君的讲述,一边思考着。他意识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促进社会发展,而中国却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这让鲁迅深感忧虑,也激起了他探索救国之路的决心。

张君的话语在鲁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日后思想和行动的重要参照。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感觉到中国人民久已陷入于麻木中,无法自救,自救之道在唤醒他们。”而这唤醒的契机,正是鲁迅从张君那里了解到的日本近代化的经验。

3、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前在北京读书是对是错

鲁迅先生赴日留学前的求学经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具有深远影响。其在北京的读书经历既有利有弊,值得探讨。

有利之处:

接触进步思想:北京作为文化中心,聚集了众多进步知识分子和革命志士。鲁迅在北京期间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启蒙了他的思想,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培养文学素养: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学传统,鲁迅在北京读书期间潜心研读古今中外名著,提升了自身的文学素养,为其日后的创作生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了解国情民生: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鲁迅亲眼目睹了清末民国的动荡变革,促使其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其揭露社会黑暗、鞭挞时弊的作品提供了现实依据。

弊端之处:

受到封建思想束缚:清末北京的教育体系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色彩,注重科举应试,鲁迅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度耽于八股之学,阻碍了其思维的解放。

政治环境压抑:清末民国时期政局动荡,鲁迅在北京读书期间目睹了许多政治迫害和社会不公,加剧了他的压抑感和愤懑情绪,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缺乏科学教育:北京当时的教育环境缺乏科学教育,鲁迅在北京读书期间未能接触到系统完善的科学知识,对其日后的医学之路和对社会问题的认识造成了一定局限。

鲁迅先生在北京读书既有利有弊,对其赴日留学前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客观而言,北京的读书经历为其思想启蒙和文学素养提供了基础,但也受到封建思想和政治环境的束缚。鲁迅先生后来的选择前往日本留学,正是基于对北京读书经历的反思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4、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前在以下哪个地方读书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前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898年,鲁迅先生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该学堂由英国人设立,旨在培养海军军官。在校期间,鲁迅先生学习航海、机械和外语等课程,接受了近代化教育。

1899年,鲁迅先生因不满学堂的陈腐保守,决定退学。随后,他前往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和弘文学院,师从著名学者章太炎,开始接触并研究文学和社会问题。

江南水师学堂是鲁迅先生接受近代化教育的起点,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习了科学技术知识,还接触了先进的思想观念,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