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源于何时(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 作者: 李知涵
  • 发布时间:2024-06-30


1、留学生源于何时

留学生源远流长,追溯到古代,就已有诸子百家远游求学、各国使节互通有无的情形出现。

自唐代起,来华留学生逐渐增多,主要来自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邻国。他们大多是皇族贵族或文人学士,来华求取经义、礼乐、医学等知识。

宋元时期,留学风气盛行,尤以宋代为甚。当时,日本遣唐使制度延续千余年,规模庞大,为日本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西域诸国也慕名而来,如花剌子模的经学家海牙和阿卜杜拉等,在华留学多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明清时期,留学生规模有所缩减,但仍不乏有志之士远赴他国求学。如清末维新志士容闳,留学美国多年,回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同文馆。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变迁,留学生制度逐渐形成。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大批学子赴日、欧、美留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宝贵人才。

20世纪以来,留学生已成为全球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留学活动空前活跃,为世界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东汉时期。

《后汉书·张昭传》中记载:“昭少时不脩行业,及长乃改节,留客吴中,教授生徒,动以百数。”这段记载中,“留客”就是“留学生”的意思。

东汉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一些年轻学子前往他国学习知识,归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学子被称为“留客”,后来逐渐简化为“留学生”。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留学生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留学生事务。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起,留学生制度逐渐成为科举制度的补充。宋元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更加密切,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明清时期,留学生制度逐渐衰落,但依然有少数学子前往海外学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留学生制度再次兴起。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资助留学生,促进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留学生工作,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留学生事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为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期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清末时期。

1896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开启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历史。当时,这些学生被称为“官派留学生”或“自费留学生”。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出国留学蔚然成风。1905年,清政府颁布《学部官制》,明确规定“留学外国者,其在外所肄学业,与在国所设学堂同级同等者,得由学堂证明回国后即准一体任用”。此举意味着留学生回国后获得了与国内同等学历的认可。

在此背景下,“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对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的统称。清末民初时期,留学生主要赴欧美和日本留学,学习范围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各个领域。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世纪中后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涵盖了所有出国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无论其留学国家、学习专业或留学身份。

时至今日,“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指代在中国境外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它不仅承载着一段历史,也反映了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与国际社会的紧密联系。

4、我国留学生来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留学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公元前30年,西汉汉元帝时,西域诸国使臣来朝。汉朝政府选中其中30名青年随使臣返西域,学习各国语言、风俗,以备出使。这30名青年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留学生。

此后,留学生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朝国势强盛,疆域辽阔,与世界各国交往频繁。唐朝政府大力选拔有志青年出国留学,学习各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著名诗人王维、白居易、李白等都曾出使过国外。

宋朝时期,留学生制度更加完善。宋朝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留学生管理机构,并规定留学生回国后必须报考科举,以选拔人才。著名科学家沈括、朱熹等都曾在宋朝出国留学。

明清时期,留学生制度逐渐衰落,主要是由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近代,我国才重新恢复了留学生制度。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人数大幅增长。据统计,202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01.06万人,留学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留学生已成为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