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在古代指的是什么(留学生在古代指的是什么职位)

  • 作者: 杨桉闻
  • 发布时间:2024-07-01


1、留学生在古代指的是什么

在古代中国,“留学生”指的是来自周边国家或地区,到中国学习文化、知识或技能的人员。这些留学生被称为“蕃客”或“羁生”,受到朝廷的重视和礼遇。

最早的留学生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匈奴太子刘休屠与卫青之战中被俘,被汉武帝赦免并留在汉朝学习文化。此后,来自朝鲜、日本、越南、西域等地的留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

留学生在华学习内容广泛,包括儒学经典、历史、政治、军事、天文、数学、医学等。他们与中国学者交流互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发展。例如,在唐朝,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中国学习诗文、法律和政治,回国后成为促进日中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

唐朝是留学生数量最多、影响最深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颁布《贞观式》,规定蕃客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为他们提供了通过学习获得功名仕途的机会。同时,唐朝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接待和管理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和尊重。

宋朝以后,留学生制度逐渐衰落。但即使如此,中外文化交流并未中断,通过贸易、使节出访等方式,中国文化仍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留学生在古代指的是什么职位

在古代,"留学生"一词有着与现代截然不同的含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外交活动。为了培养精通礼仪和外交辞令的人才,一些诸侯国开始派遣年轻的贵族子弟到他国学习。这些出国学习的贵族被称为"留学生"或"质子"。

"质子"制度带有政治目的。诸侯国常将人质送到对方国中,以示友好或结盟,并通过留学生了解对方的礼仪、政治和军事情况。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学习礼仪、音乐、车马和射御等技能,成为外交使臣的重要储备力量。

秦汉时期,"留学生"的概念更加狭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质子制度,仅保留对边境少数民族的"使者"制度。汉武帝时,始设"太学",招收各地优秀学者,培养人才。其中,边郡少数民族子弟入太学学习被称为"留学生"。

唐代以后,"留学生"一词逐渐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贡士"和"进士"等称呼。隋唐时期,中央政府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边境少数民族通过贡举考试录取者被称为"贡士",考中进士者被称为"进士"。

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子弟通过考试进入中央政府任职,逐渐与汉族士大夫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一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古代外交和教育制度的遗迹。

3、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在古代汉语中,“留学生”一词并非指海外求学之人,而是有着不同的涵义。

“留”在古代有“羁押、拘留”之意。《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不留文久于牍。”即不将文字久留于纸上。而“留学生”,则指被拘留在官府或学校中的人。例如《汉书·东方朔传》中提到:“上留朔客侍中。”意为汉武帝将东方朔拘留在宫中。

“生”在古代指“学生、弟子”。《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异于是者非吾徒也。”“徒”即弟子之意。因此,“留学生”也可指留在官府或学校中学习的人。例如《后汉书·儒林传序》中记载:“周荐鲁恭等,又留宿儒百余人。”即周荐向皇帝推荐鲁恭等人,并让他们留在宫中学习。

“留学生”还可指留滞异乡、长期客居外地之人。《晋书·刘琨传》中记载:“刘琨少贫,父母早亡……复留滞他所。”意为刘琨自幼贫困,父母早亡,后来长期寄居他乡。

在古代汉语中,“留学生”一词主要有三种含义:被拘留在官府或学校中的人、留在官府或学校中学习的人以及留滞异乡、长期客居外地之人。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留学生”,即出国求学的人,在古代汉语中则没有对应的专有名称。

4、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源起于唐朝。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当时,许多外国学生慕名而来,到中国学习儒学、佛教、道教等文化知识。为了接待和管理这些外国学生,唐政府在长安城(今西安)设立了国子监崇文馆,专门负责留学生的教育和生活。

留学生一词最初出现在唐太宗年间。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国子监下,左右司业各一员,博士各两员,助教各两员,录事四员,掌学生名籍、课业、衣食、疾病。”其中,“学生”一词既包括本国生,也包括留学生。

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留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唐政府将国子监崇文馆改名为“四门馆”,并下令“凡诸蕃国子弟来游学者,并送四门馆,依诸生之例,馆给衣粮”。这表明,唐政府对留学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优待。

唐朝时期,留学生主要来自日本、朝鲜、越南、波斯、印度等国家。他们来中国学习的科目也十分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法律、医学等。其中,日本留学生最为著名,他们学习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回国后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学生一词源自唐朝,反映了唐朝对外开放、文化繁荣的盛世景象。留学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