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填充和自体脂肪填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容或医疗填充方法,主要在成分、来源、操作方式和适用场景上有显著区别:
1. 成分与来源不同
血清填充(如PRP或富含血小板血浆填充):
通过抽取患者自身血液,离心分离出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血浆(PRP),可能混合少量透明质酸或其他成分。核心作用是刺激组织再生和胶原蛋白合成,而非直接填充体积。
自体脂肪填充:
从患者腹部、大腿等部位抽取脂肪,经纯化处理后移植到需要填充的部位(如面部、胸部)。直接增加组织体积,效果更明显。
2. 作用机制与效果
血清填充:
生物刺激:通过生长因子促进皮肤修复、改善质地(如细纹、毛孔)。
效果渐进:需多次治疗(36次),维持时间较短(612个月)。
自体脂肪填充:
物理填充:立即增加凹陷部位的体积(如苹果肌、太阳穴)。
半永久性:存活脂肪可长期存在,但部分可能被吸收(需可能二次填充)。
3. 适用场景
血清填充:
适合改善肤质、浅层皱纹、轻微凹陷或配合其他治疗(如微针、激光后修复)。
自体脂肪填充:
适合需要明显容积填充的部位(如面部塑形、丰胸、臀部提升)。

4. 操作与恢复
血清填充:
微创(注射即可),恢复快(可能短暂红肿)。
自体脂肪填充:
需抽脂手术,恢复期较长(肿胀、淤青可能持续12周),存在感染或脂肪结节风险。
两者并非同一种技术:
血清填充是“生物活性刺激”,侧重修复;
自体脂肪填充是“结构性移植”,侧重体积重塑。
选择需根据具体需求(如改善肤质vs.填充凹陷)和医生建议。部分方案可能联合使用(如PRP辅助脂肪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