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留学生叫啥称呼(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 作者: 杨庭岳
- 发布时间:2024-05-09
1、古代的留学生叫啥称呼
在遥远的古代,前往异国进行求学的学子,有着不同的称呼,体现着不同时代的背景和文化特色。
先秦时期:游学
先秦时代,学子求学的方式称为“游学”。他们离开故乡,到其他诸侯国遍访名师,汲取知识,扩大视野。著名的“六大游学”——孔子的弟子子路、曾参、闵子骞、冉有、冉伯牛、公西华,就是游学时代的典型代表。
汉代:太学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太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官办大学。太学生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地位崇高,备受礼遇。他们被冠以“太学生”的称号,以示其在太学研修的特殊身份。
唐代:留学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开放包容的鼎盛时期,吸引了来自日本、朝鲜、中亚、西亚等周边国家的留学生。这些异国学子被称作“留学生”,他们来到长安求学,传播中外文化交流。
宋代:留守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留学生制度,并发展出“留守”这一专门称谓。留守是指那些在异国停留较长时间,并担任朝廷官职的学生。他们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国家外交关系的纽带。
明代:儒士
明代的留学生被称为“儒士”,他们大多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出使外国,以儒家思想宣扬中华文化。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不仅开拓了航海事业,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其中随行的儒士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古代留学生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教育制度的变化。从“游学”到“留学生”再到“留守”和“儒士”,这一个个称呼背后,承载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不朽精神。
2、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留学生一词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本义与现代有着显著不同。
在古代中国,留学生专指那些来自异国的学者,他们怀揣着求知若渴之心,远涉重洋来到中原学习汉文化。这些人大多是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外交使节,他们随同使团来华,在完成外交使命的同时,也潜心钻研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汉语文学等知识。
例如,在西汉时期,匈奴单于派出了留学生霍光,他在长安学习汉族文化长达十年,悉心钻研《春秋》、《周易》等经典著作,成为一名博古通今的学者。三国时期,魏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吴国求学,他们学习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文化艺术,对吴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汉文化,还积极参与中原社会的活动,与汉族学者交流切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他们将中华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融。
因此,在古代中国,留学生具有外交使节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古代的留学生叫啥称呼呢
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一段留学生出外求学的辉煌时期。这些怀揣着求学之志,远渡重洋的青年学子,在当时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
一、学士
“学士”一词在古代指的就是求学之人。汉代时,曾设置“博士弟子员”,以招收各州郡的优秀生徒,入太学学习。其中,来自外地的学生称为“外学士”。如《后汉书·儒林传》载:“京师诸生,号称万余人,外学士千余人。”
二、生徒
.jpg)
“生徒”是古代对学生的通称,包括了所有在学校学习的人。在留学生中,来自外地的学生也称为“外生徒”。如《晋书·儒林传》载:“外生徒二百六十一人。”
三、羁旅
“羁旅”本意是指旅居异乡之人。唐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对留学生的称谓。如白居易在《送李博士赴辽东》诗中写道:“年少羁旅爨蜀烹,壮岁从戎鼓角争。”
四、海东健儿
宋代时,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与中原王朝有着频繁的交往。辽朝为了吸收汉文化,曾派遣大量学生到中原学习。这些留学生被称为“海东健儿”。如《宋史·辽志》载:“海东健儿数百人,从仕者恒数十。”
五、海外遗民
元朝灭南宋后,南宋遗民纷纷逃亡海外。其中,不少学子也漂泊异乡,成为留学生。这些留学生被称为“海外遗民”。如《元史·卷一百一十一》载:“海上遗民,笃嗜中原之学,往往从师受教。”
古代中国留学生的称呼主要有学士、生徒、羁旅、海东健儿、海外遗民等。这些称呼反映了不同时代留学生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盛况。
4、留学生在古代的意思
在古代中国,"留学生"一词有着不同于今日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图强,互相派遣使者或弟子出国学习交流,这在当时被称为"质子"。质子通常是君主或贵族的子弟,他们被送到他国作为人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他国的礼仪、兵法、文化。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开始设立专门的学校培养人才,来自边远或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学生可以到中央学习,称为"贡生"。贡生入京后,进入太学或其他官办学校学习,享受国家资助,学成后返回原籍为国效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僧人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者。为了学习佛法,中国僧人远赴印度求学,被称为"求法僧"。求法僧带回大量佛经和佛学典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完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到京城参加考试,考中进士后可以在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中央最高学府,汇聚全国精英,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学者和文人。来自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也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称为"外国学生"。
宋元时期,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来自西域、高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络绎不绝,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