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鲁迅笔下清国留学生性格特点(鲁迅在东京清国留学生有什么样的表现)

  • 作者: 王颜汐
  • 发布时间:2024-07-08


1、鲁迅笔下清国留学生性格特点

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性格复杂多变,既有爱国热情,又有盲从和自卑。

爱国热情是鲁迅笔下清国留学生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渴望拯救积贫积弱的祖国。在《药》中,夏瑜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展现了留学生的崇高理想。

盲从和自卑也是鲁迅笔下清国留学生性格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们盲目崇拜日本文化,蔑视中国传统。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因为背诵日本俳句而沾沾自喜,体现了留学生的自卑心理。

鲁迅笔下清国留学生的性格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留学经历对他们的影响。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他们渴望通过留学寻求救国之道,却在日本社会中迷失了自我。鲁迅通过对清国留学生性格的刻画,深刻揭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和困境。

2、鲁迅在东京清国留学生有什么样的表现

鲁迅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仙台医专。初到日本,他曾加入东京清国留学生会,但不久即因不满时局、留学界风气而退出。

在留学生会期间,鲁迅曾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包括筹办《浙江潮》杂志、举办演说会等。他积极宣扬革命思想,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主张救国图强。

鲁迅逐渐发现,留学生会中存在严重的派系斗争和形式主义倾向,脱离了日本留学生救亡图存的初衷。他认为,留学生应以学习为重,批判时政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实际行动。

鲁迅对留学界的不良风气深感失望。他目睹许多留学生沉迷于享乐和个人利益,与兴国救民的理想背道而驰。他曾撰文批评留学生中的“奴性”、“洋奴性”和“浮华风气”。

由于这些原因,鲁迅在1903年与其他志同道合的留学生创办了“拒俄义勇队”,以实际行动支持反帝反封建斗争。随后,他逐渐淡出留学生会活动,主要精力投入到翻译、研究和文学创作之中。

3、鲁迅的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

鲁迅的留学生涯历经三个地点:

日本仙台

1904年,鲁迅赴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开始了他的留学之路。在仙台,他接触到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西方思想,却因不满当时的中国医疗体系而弃医从文。

东京

1906年,鲁迅转学至东京弘文学院,潜心钻研文学。在东京,他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深受尼采和易卜生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观。

南京

1909年,鲁迅受聘为南京矿路学校学监,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在南京,他接触到清末的政治风云,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鲁迅的留学经历跨越了三个不同的地点,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阔的视野,塑造了他日后的思想和文风。在仙台,他启蒙于科学和西方思想;在东京,他深入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在南京,他目睹了清末社会的变革,加深了对中国现实的认识。这三个留学地点的变化,为鲁迅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4、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

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形象多面而复杂,既有自私自利、傲慢偏见的一面,也有勤勉好学、追求进步的一面。

《头发的故事》中的留学生将头颅看作是自己的私产,抗拒剪辫子,体现了狭隘的保守观念。而《藤野先生》中的留学生,则对日本老师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尊重心存感激,表现了留学生对科学和先进思想的渴望。

《药》中的夏瑜和《风波》中的七斤,都是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夏瑜高傲自负,为了标榜自己的先进,在革命中鲁莽行事,最终为封建势力所害。而七斤则性格软弱,面对乡人的排斥和无知,无力回天,最终只能选择妥协。

这些留学生形象反映了清末留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们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振兴中华;另一方面,他们又背负着封建思想的影响,难免带有狭隘和自私的局限性。

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群体的刻画,既有批判,也有同情。他鞭挞了他们的缺点,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进步精神。通过这些形象,鲁迅深刻地揭示了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困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