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留学经历(郭沫若曾赴哪国留学并在该期间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和哲学)
- 作者: 马希屿
- 发布时间:2024-07-16
.jpg)
1、郭沫若留学经历
郭沫若,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开启了其传奇般的求学之旅。
_1.jpg)
1914年,郭沫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转入文科。在日本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洋文化,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
日本求学期间,郭沫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受到其深刻影响。他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同时,他潜心于文学创作,发表了《女神》等诗歌,成为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
1921年,郭沫若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深造,主修考古学。在日本的考古学权威内藤湖南的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成为著名考古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3年,郭沫若因参加反帝运动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考古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郭沫若的留学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更让他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这段求学之旅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郭沫若曾赴哪国留学并在该期间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和哲学
郭沫若于1923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医学。期间,他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和哲学,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读到了大量的欧洲文学作品,包括莎士比亚、歌德、拜伦和惠特曼的作品。这些作品开拓了他的视野,培养了他的文学素养。他还深入研究了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的著作。
尼采的学说对郭沫若的影响尤为显著。尼采提倡个性解放、意志力至上和生命力,这些思想与郭沫若的叛逆性格和浪漫主义情怀产生了共鸣。郭沫若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尼采哲学的影响,例如《女神》中的生命赞歌和《甲申三百年祭》中对传统礼教的批判。
除了尼采之外,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也对郭沫若产生了影响。叔本华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痛苦的,人生的意义在于超越欲望和寻求解脱。郭沫若在早期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绪,但他后来逐渐克服了这种消极思想,转向关注现实斗争和社会改革。
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和哲学,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塑造了他的文学观和世界观。这些思想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促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开拓者和革新者。
3、郭沫若哪个学校毕业的
郭沫若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郭沫若于1921年赴日本求学,先入鹿儿岛第六高等学校,后考入九州帝国大学文学院史学科。在九州帝国大学期间,郭沫若受教于著名学者重野安绎和长泽规矩也,系统地学习了日本和中国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
在九州帝国大学就读期间,郭沫若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散文。他的诗歌作品《女神》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和激昂的革命热情而闻名,成为中国新诗运动的里程碑。同时,他的散文作品《我的幼年》和《学生时代》展现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1924年,郭沫若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回到中国,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4、郭沫若留学经历简介
郭沫若,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920年,郭沫若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在九州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期间,他积极参与中国留学生运动,投身反帝爱国斗争。
郭沫若的留学生涯为他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启发。他在日本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同时,他对日本文化和艺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著作《日本印象记》便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24年,郭沫若学成回国,此后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文化、学术和政治舞台上。他的文学作品《女神》、《前茅》等,开创了中国新诗运动。他的历史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
郭沫若的留学经历对他一生的思想和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汲取了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将其融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巨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