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巴金为什么要去法国留学(巴金1927年去法国的原因)

  • 作者: 张泠希
  • 发布时间:2024-07-17


1、巴金为什么要去法国留学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现代中国著名作家。1927年,巴金赴法国留学。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之中,知识分子普遍对前途感到迷惘和彷徨。巴金也不例外,他渴望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一、追求自由与民主:

巴金早年受过民主科学思想的熏陶,深信自由与民主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他认为,法国是近代西方民主革命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民主文化传统。因此,他希望通过留学法国,深入了解西方民主思想,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借鉴。

二、寻求文学灵感:

巴金自幼酷爱文学,受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很深。法国是文学艺术的大国,拥有众多世界级的文学巨匠。巴金渴望亲身感受法国的文学氛围,汲取西方文学的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三、拓展国际视野:

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对外交流十分有限。巴金认为,留学法国可以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状况。这不仅有利于他的文学创作,也有助于他今后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响应留学救国号召:

1920年代,留学救国成为一种风潮。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赴海外学习,希望学成后回国报效祖国。巴金也响应了这一号召,他以留学法国为契机,希望将来归国后以笔为刀,唤醒国民,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巴金赴法国留学的动机主要包括追求自由与民主、寻求文学灵感、拓展国际视野和响应留学救国号召。留学法国的经历对他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自由独立的人格和博大宽广的胸襟,也为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巴金1927年去法国的原因

1927年,巴金远赴法国求学,开启了他的异国求索之旅。以下是他去法国的原因:

求索真理:

巴金生于封建家庭,自幼厌恶专制压迫。1925年五卅惨案后,他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随着革命形势逆转,他深感国内乌云密布,渴望寻求新的救国真理。

仰慕法国文化:

巴金早年便接触到法国文学,对雨果、罗曼·罗兰等作家的作品深有感触。他钦佩法国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思想,认为法国是一个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国度。

结识志同道合者:

在国内,巴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包括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人。他们共同创办《创造季刊》,倡导新文化运动。赴法求学,也是为了与这些朋友进一步切磋学问,拓展视野。

追求艺术理想:

巴金自幼酷爱文学,渴望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他认为法国是孕育文学巨匠的沃土,希望到那里接受正规的文学训练,磨练自己的创作技巧。

在求学期间,巴金广泛接触西方思想和文化,结识了安德烈·纪德、罗曼·罗兰等文学大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巴金为什么要去法国留学呢

巴金于1927年赴法国留学,原因如下:

一、时代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内忧外患交加。巴金出身于一个思想开放的家庭,渴望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

二、文学追求:

巴金自幼喜爱文学,对西方现当代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希望通过留学,深入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技法,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

三、社会理想:

巴金是一位热忱的社会变革者。他相信通过教育和文化,可以唤醒民众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他希望在留学期间,吸取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理念,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追求民主和自由:

法国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发源地。巴金向往法国的民主制度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他相信在法国留学,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不受国内政治环境的限制。

五、亲友支持:

巴金的留学受到家人的支持。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对西方医学颇有研究。巴金的哥哥李尧林曾留学法国,对法国文化和教育体系也很熟悉。

巴金赴法国留学的综合原因包括:了解西方文化、提升文学水平、寻求社会理想、追求民主自由以及得到亲友支持。留学经历对巴金的思想、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巴金在法国呆了多长时间

巴金在法国生活了七年。

1927年,巴金怀揣着文学梦想前往法国留学,就读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文学院。他在法期间,潜心学习法国文学与哲学,并于1930年获得文学院哲学硕士学位。

在法期间,巴金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学和社会思潮,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翻译了法国文学名著,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同时,他还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青年人的思想觉醒。

1934年,巴金结束了在法国的留学生活,回到中国。他将他在法国的所见所闻和文学创作经验带回国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