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留学生是什么意思(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 作者: 朱颜沁
- 发布时间:2024-07-25
.jpg)
1、古代的留学生是什么意思
在遥远的古代,留学生并非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出国深造的概念。
古代留学生是指那些因政治、经济或文化因素而长期寄居他国,接受当地文化教育的人员。他们或是作为政治使节的随从,或是作为通商人员的翻译,亦或是出于求学的渴望而远赴异乡。
这些留学生们身负重任,不仅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与文化,也肩负着促进各国交流与了解的使命。他们在异国他乡,勤奋学习,汲取知识,同时,也向当地人介绍和传播本国的文化与风俗。
比如,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苜蓿等珍贵农作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唐朝时,玄奘西行求法,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留学生们面临着重重困难,语言不通、风俗差异、生活艰苦都是他们不得不克服的挑战。但他们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求知的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也为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古代留学生不仅是学生,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是和平与友谊的缔造者。
2、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源自于汉朝。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派出了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的行动。张骞不仅完成了外交使命,还带回了许多西域奇珍异宝和先进技术,同时也带来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知识。
受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启发,汉武帝开始派遣大批学生出使西域诸国学习天文、历法、音乐、医学等知识。这些出使的学生被称之为“留学生”。
汉代的留学生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制度,也是中国最早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通过留学生交流,汉朝引进了许多西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此后,留学生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唐朝时期,唐玄宗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儒家经典和律令制度,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留学生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开始出现民间留学生。明清时期,留学生制度逐渐衰落。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留学生制度再次兴起。大批中国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学生一词源自于汉朝,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制度,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3、留学生一词来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在《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昔孝武帝诏待四方贤士于长杨五官宫,诸公列侯尊盛。”此处的“贤士”主要是指来自各地的外国留学生。汉武帝为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在公元前110年下诏设立五官学,专门招收外来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来自朝鲜、越南、匈奴等周边地区,他们来华学习汉文化、儒家思想,并担任两国之间的使臣或官员。
到了唐朝时期,留学生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唐朝国力强盛,文化昌明,吸引了来自日本、新罗、高丽、印度等国的众多留学生。唐玄宗设立了专门的留学生管理机构——鸿胪寺,负责接待和管理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学习唐朝先进的科技和医学知识,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朝以后,“留学生”一词逐渐被“洋学生”所取代,但其含义基本相同,均指在国外留学的人。随着近现代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化,留学生制度也随之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各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4、留学生在古代的说法
昔日学子远游异国,求索知识,世人美誉曰“负笈游学”。
彼时,留学生多为官宦子弟或名门望族,怀揣理想,出使四海。他们不辞辛劳,汲取他国精华,归国后为朝堂社稷效力。如唐代留学生晁衡,随遣唐使出使日本,在当地钻研佛学,后回国撰写《贞观政要》,为后世君臣治国之典范。
还有不少寒门学子,凭着勤奋与才华,出国求学。他们历经坎坷,不辱使命,学成归来后,报效家乡。宋代留学生朱熹,幼时贫寒,却勤学不辍,留学韩国后钻研儒学,著书立说,成为理学大家,为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留学生在古代并非一帆风顺。他们身处异乡,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经常遭遇困难与歧视。史书中记载,唐代留学生李白在日本游学时,因不懂当地风俗,曾被嘲笑排挤。
.jpg)
尽管如此,留学生们依然坚持不懈,努力克服障碍,以知识报国。他们的经历,成为中国古代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如今,留学生依然是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为两国友好往来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