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去德国留学(民国时期德国留学的名人)
- 作者: 王安叙
- 发布时间:2024-07-28
1、民国去德国留学
民国时期,留学德国蔚然成风。莘莘学子怀揣梦想,踏上求学之路。
留学德国,缘起于德国的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经济学在当时享誉盛名。民国初年,一大批有志之士赴德留学,如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他们求学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名校,攻读政治、经济、军事等专业。
民国留学德国的学子,不仅学习专业知识,也深受德国文化和社会思想的影响。他们接触了魏玛宪法、自由民主主义和社会民主理论,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政治意识。与此同时,他们也吸纳了德国的工业技术和科学思想,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留学德国的经历,对民国学子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精英人才。如蒋介石、胡适、傅斯年等,在民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民国去德国留学的时代,是知识与思想交汇的年代,是中德文化交流的窗口。留学德国的学子,成为沟通两国文化与学术的桥梁,为中德友谊与合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2、民国时期德国留学的名人
民国时期,留学德国的名人辈出,在各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恩来(1898-1976),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1919年赴德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革命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赴德留学,研习军事,为日后的革命战争指挥打下了理论基础。
邓颖超(1904-1992),中国女性革命家和政治家。1920年赴德留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陈寅恪(1890-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1919年赴德留学,专攻梵文和东方历史,取得卓越成就,被誉为“史学巨人”。
徐悲鸿(1895-1953),中国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19年赴德留学,师从著名画家弗朗茨·施图克,吸收西方绘画技法,为中西绘画融合做出贡献。
潘光旦(1899-1967),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922年赴德留学,专攻人类学和社会学,回国后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开拓者。
民国时期还有众多其他杰出人物赴德留学,如梁启超、胡适、章士钊、梅贻琦等,他们学成归国后,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国去德国留学多少钱
.jpg)
民国时期,留学德国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留学生需要支付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
学费:
民国时期,德国大学的学费因专业和学校而异。一般来说,文史哲类的专业学费相对较低,而理工科和医科专业学费较高。根据当时的资料,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大学的学费约为每学期120-180马克。
住宿费:
民国时期,德国的住宿费因城市和住宿形式而异。在柏林等大城市,住宿费相对较高。留学生可以选择住在大学宿舍、租赁公寓或寄宿家庭。大学宿舍费用一般较低,但名额有限;租赁公寓费用较高,但自由度较大;寄宿家庭费用适中,但需要遵守家庭规定。
伙食费:
民国时期,德国的伙食费相对较低。留学生可以自己做饭,也可以在学生食堂或餐厅就餐。自己做饭费用较低,但需要花费时间;学生食堂费用适中,但菜品种类较少;餐厅费用较高,但菜品选择较多。
交通费:
民国时期,德国的交通费相对较低。留学生可以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火车、电车和地铁。火车票价因距离而异;电车和地铁票价相对固定。留学生还可以选择购买自行车或摩托车,方便出行。
民国时期留学德国的费用因个人情况和消费水平而异。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一位留学生每年需要花费约1000-2000马克。这笔费用对于当时中国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只有少数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4、民国去德国留学,田曾
在民国动荡不安的年代,留洋成为了知识分子寻求知识与救国之道的途径。其中,田曾便是民国赴德国留学的杰出代表。
田曾,字百川,出生于清末。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1924年,作为优秀生赴德国留学,专攻电气工程。在柏林夏洛滕堡理工大学,田曾刻苦钻研,成绩优异,深受教授器重。
留学期间,田曾不仅潜心学业,还积极参与海外爱国运动。192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柏林支部,为宣传革命思想和组织抗日活动做出贡献。
.jpg)
1931年,田曾学成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他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任教,培养了大批电气工程人才。同时,他一直不忘初心,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国的民主和独立而奋斗。
建国后,田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致力于电气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他的学术著作《电力系统运行学》、《电能分配与利用》等,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经典教材。
田曾不仅是著名的电气工程学家,更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民国赴德留学的一代精英,田曾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和学术成就也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