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首批公派留学(首批公派留学生回国有多少人)

  • 作者: 王洛苡
  • 发布时间:2024-07-31


1、首批公派留学

初春时节,百花竞放。1920年3月17日,一艘远洋轮船从上海港缓缓驶出,载着承载着国家希望的106位青年学子前往美国和欧洲留学。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首批公派留学人员,开启了我国公费留学的历史先河。

这批留学生中,有后来蜚声中外的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吴有训,还有著名的文学家老舍、郭沫若和戏剧家曹禺。他们怀揣着振兴中华的理想,赴海外学习最新科技和文化知识。

在异国他乡,他们勤奋求学,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钱学森以《可压缩流体动力学引论》开创了航空工程的一门新领域,赵忠尧在反物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老舍的《骆驼祥子》和郭沫若的《女神》等作品,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他们的学成归国,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钱学森成为"两弹一星"元勋,赵忠尧被誉为"中国物理之父"。老舍和郭沫若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巨匠。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批公派留学,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更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他们的求学经历,激励了无数后来的留学人员,成为新中国留学事业的里程碑。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之一。一代又一代的留学生怀着报国之志,走出国门,汲取世界先进知识和经验。他们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批公派留学开创的传统,将不断激励着中国青年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2、首批公派留学生回国有多少人

1909年,晚清政府选拔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共47人,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留学。这批公派留学生归国后,对中国近代的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政府再次选拔了第二批公派留学生,共184人。这批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国,主要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回国后,他们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至1949年,公派留学生总数达到3000多人。这批留学生回国后,为中国的工业化、军事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1909年出国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有22人回国,其中12人成为了大学教授,4人成为高级官员,3人成为企业家,1人成为外交官,1人成为记者,1人成为政治家。

3、2020年公派留学的通知

2020年公派留学通知

经国家公派留学选拔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就2020年公派留学选拔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个别职位另有要求)。

二、选拔范围及资助类别

1. 选拔范围: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

2. 资助类别: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生、访问学者。

三、选拔流程

1. 网上报名:即日起至2020年3月30日。

2. 资格审查:各单位负责资格审查,于网报截止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

3. 外语测试:安排在外语测试机构统一进行。

4. 专业考核:由各选派单位组织实施,考核成绩于专业考核截止后7个工作日内上报。

5. 综合评审: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对通过专业考核的候选人进行综合评审。

6. 公示:评审结果将网上公示。

四、选派国家及单位

本次选拔公派留学的受派国家及单位详见附件。

五、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限一般为3-4年,访问学者留学期限一般为3-12个月。

六、待遇保障

公派留学人员享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待遇保障。

七、其他事项

1. 本通知所称普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均指经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央和国家机关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机构。

2. 详细选拔办法及报名系统入口将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公布。

3. 联系方式:

-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010-

-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010-

附件:2020年公派留学受派国家及单位

4、52名首批公派留学生名单

1909年8月,晚清政府颁布《游学毕业生奖励章程》,选拔52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前往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学习自然科学、工程学、医学、法律等专业。他们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52名首批公派留学生名单如下:

1. 梅光迪

2. 蔡绍基

3. 何鲁

4. 卢炳麟

5. 赵元任

6. 胡适

7. 竺可桢

8. 任鸿隽

9. 吴文藻

10. 翁文灏

11. 朱经农

12. 熊庆来

13. 孙福熙

14. 汤佩松

15. 陈学忠

16. 李士钊

17. 徐新六

18. 许孝熊

19. 王恒升

20. 胡刚复

21. 袁复礼

22. 张伯谨

23. 李复几

24. 倪华甫

25. 徐亦蓁

26. 张鼎铭

27. 周鸿猷

28. 卢彰

29. 张维

30. 刘方于

31. 黄厚培

32. 王熑

33. 吴光熙

34. 俞玉奎

35. 孙海棠

36. 张孝若

37. 刘文灿

38. 汤应盘

39. 李有麟

40. 郑锦文

41. 蔡暄

42. 洪焕曾

43. 滕固

44. 李书华

45. 张伯岐

46. 阮字平

47. 王宠惠

48. 许荣庭

49. 程振基

50. 汤先甲

51. 曹云祥

52. 王阿农

这批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培养了大批科技和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