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古代的留学生怎么称呼(古代的留学生怎么称呼自己)

  • 作者: 郭珺珩
  • 发布时间:2024-07-31


1、古代的留学生怎么称呼

在古代中国,留学生通常被称为“留宾”或“宾客”。

“留宾”一词出现在《论语》中,意为“不辞他国之士”。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意味着,在乱世之中,诸侯国可以自行礼乐征伐,而为了招揽人才,往往会招纳其他国家的人士。这些来访的他国人士,就称为“留宾”。

“宾客”一词的含义更为广泛,既可以指来访的使者或游客,也可以指寄居他乡的人士。在古代中国,留学生通常是寄居在国子监或其他学校学习的异国人士,因此也就被称为“宾客”。

例如,在唐代,就有许多来自高丽、日本、新罗等国的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这些留学生被统称为“宾客”,并受到朝廷的重视。当时,唐朝政府甚至专门设立了“宾贡馆”来接待这些留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宾”和“宾客”这两个称呼逐渐混用,最终演变成了“留学生”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2、古代的留学生怎么称呼自己

在古代,留学生自称为“生徒”。

“生”字意为学生,即求学之人;“徒”字原指随侍或门生,引申为跟随老师学习的学生。因此,“生徒”一词意为随师求学的学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侯国之间互相派遣生徒求学的例子。如孔子曾远赴周朝学习礼乐,而齐国也曾派遣生徒前往鲁国求学。

到了汉代,留学生制度进一步发展,设立了“太学”和“国子监”等专门收纳生徒的机构。太学招收各地品学兼优的生徒,而国子监则主要招收皇室子弟和高级官员的后代。

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留学生制度也逐渐演变。政府开始派遣官费生出国留学,以引进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留学生也被称为“生徒”,但其身份和待遇与之前的生徒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留学生自称“生徒”并不仅限于出国求学之人,还包括在国内跨州赴学或藩镇就学的生徒。因此,“生徒”一词在古代具有较宽泛的含义,泛指所有随师求学的学生。

3、古代的留学生怎么称呼他

在古代中国,赴海外求学的学子被称为“游学士子”或“留学生”。

游学士子一词早见于汉代,意指为求学而外出游历的士人。在唐宋时期,赴海外求学的士子数量激增,他们远渡重洋,前往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学习先进文化和知识。

留学生一词则出现于清代,最初指派往外国留学的学生,后来也用来泛称赴海外求学的所有中国学生。

古代留学生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汉代,他们被称为“游学者”或“游士”。在唐宋时期,则称为“游学士子”或“留学僧”。清代以后,则普遍称为“留学生”或“留洋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中国,“留学生”一词不仅指赴海外求学的学子,也指在国内其他地区游学的士人。例如,唐代诗人杜甫曾自称为“留学生”,因为他长期在洛阳求学。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专指赴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的专用术语。

4、古代的留学生怎么称呼的

在古代,远赴他国学习的学子被称为“留学生”。

在汉朝,留学生被称为“质子”。“质子”一词最初指诸侯国派往中央的代表人质,后来引申为出国学习者。例如,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少年,这些少年便成为了汉朝的“质子”。

在唐朝,留学生被称为“博士弟子”。唐朝重视科举,吸引了大量外国学子来华求学。这些学子在国子监学习,被称为“博士弟子”。例如,唐朝著名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便是国子监的“博士弟子”。

在宋朝,留学生被称为“国子生”。宋朝创立了完善的科举制度,吸引了更多外国学子来华。这些学子来到国子监学习,被称为“国子生”。例如,宋朝著名的朝鲜留学生崔致远,便是国子监的“国子生”。

在明朝,留学生被称为“入贡生”。明朝时期,明朝政府规定外国藩国定期向明朝朝贡,贡物中包括学生。这些学生被称为“入贡生”。例如,明朝著名的越南留学生黎利,便是以“入贡生”的身份来华学习的。

在清朝,留学生被称为“官费生”或“自费生”。清朝时期,清朝政府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为“官费生”。还允许私人出资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为“自费生”。例如,清朝著名的留学生容闳,便是以“自费生”的身份赴美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