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到1978我国留学教育(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谁)
- 作者: 杨默一
- 发布时间:2024-07-31
1、1972到1978我国留学教育
1972年至1978年,随着中美关系解冻和中国经济恢复发展,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jpg)
1972年,中国政府决定向美国派遣首批研究生留学生。此后,我国又陆续与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建立了留学关系。到1978年,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人数已达1200人左右。
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有:
政府主导:留学派遣权仍掌握在国家手中,由国家统一组织和选拔。
专业性强:派遣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理科、工科等紧缺人才专业。
高层次培养:赴海外留学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学成归国:回国后,留学生大多被分配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启为留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留学和留学人才归国的政策,留学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2、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谁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容闳,广东香山人,出生于1828年。1847年,容闳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毕业后,他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上海广方言馆。1872年,容闳向清廷上书《西学东渐论》,建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
《西学东渐论》中,容闳强调了留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欲自强,先宜育人才;育人才,先宜学外国之学”。他提出了派遣幼童赴美的具体方案,包括派遣时间、人数、经费、课程等。
容闳的建议得到了清廷的支持。1872年11月,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序幕。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精英,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容闳作为近代留学教育的倡导者,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中国留学之父”。
3、1972-1978我国留学教育特点
1972-1978年我国留学教育的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留学教育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jpg)
1. 恢复和重建阶段
1972年,我国恢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这一时期,留学教育重在修复此前被中断的留学系统,重建留学选拔、培养、管理等机制。
2. 规模有限
由于国内经济条件限制和慎重选拔原则,这一时期派遣出国的留学生数量有限。例如,1973年仅派遣了500多名留学生。
3. 重点学科导向
当时的留学教育主要集中于以理、工、农、医为主的重点学科,以满足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
4. 政治审查严格
申请出国留学需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考察申请人的政治倾向、家庭背景等。
5. 公派为主,自费极少
绝大多数留学生为公派,自费留学生数量极少。公派留学生的费用由国家承担,学成后需回国接受分配。
6. 紧密联系国家发展
留学教育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旨在培养急需的科技、经济和管理人才,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7. 留学归国热潮
这一时期,我国掀起留学归国热潮,许多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投身国家建设。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为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建国后我国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建国后,我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计划性与政府主导:
建国初期,留学教育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留学人员派遣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需求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
层次化与专业化: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留学教育逐渐形成层次化体系,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学位层次,专业领域也日益广泛,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
定向培养:
早期留学教育以定向培养为主,针对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旨在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学术骨干。
开放化与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后,留学教育逐渐开放化,拓宽了留学目的国范围,加强了与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促进中外教育交流。
自费留学: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费留学成为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多有志向的学生提供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全球化与多元化:
进入21世纪,留学教育呈现全球化和多元化趋势,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留学动机和目标更加多样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
科教融合与创新:
近年来,留学教育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报效祖国,助力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留学教育不断完善和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