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始于唐朝(留学生一词最早由哪个国家的人创造)

  • 作者: 李知栀
  • 发布时间:2024-08-02


1、留学生始于唐朝

留学生始于唐朝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中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留学生。

唐朝建立后,实行宽松的入境政策,鼓励外国学者和学生来中国学习。当时的长安城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云集了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日本等国的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政治制度和科技知识。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多年,有的甚至成为唐朝的官员或学者。他们将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其他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比如,日本遣唐使小野妹子于大化五年(公元646年)来到唐朝学习,归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促进了日本大化改新。印度留学生不空三藏于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来到唐朝学习并翻译佛经,将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到印度。

唐朝的留学生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留学生制度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2、留学生一词最早由哪个国家的人创造

留学生一词最早由美国人创造,发表于1850年《福塞特月刊》的《来自德国的留学生》一文中。

在19世纪中期,美国的大学开始接收来自欧洲的留学生。德国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国,许多德国学生来到美国学习科学、技术和医学。美国人将这些来自德国的外国学生称为“留学生”。

这个词后来被推广到所有在海外学习的外国学生。在20世纪初,随着国际教育的兴起,留学生一词变得更加广泛使用。

今天,留学生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术语,指的是在其他国家学习的外国学生。留学生为接受国和来源国带来了许多好处,包括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学术合作,以及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3、唐代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唐代留学生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具有以下特点:

1. 规模庞大:唐朝的留学生来自高句丽、日本、新罗、百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众多。据统计,仅日本遣唐使就派遣了40余次,每次人数达数千人。

2. 广收博纳:唐朝对留学生的录取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有才华和志向,都可以报考国子监或太学。留学生可以在中国学习多学科知识,包括儒学、道学、佛教、医学、天文、数学等。

3. 尊师重道:唐朝的留学生十分尊重中国老师,将其尊称为“山师”或“恩师”。他们虚心求学,刻苦钻研,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进步。

4. 交流互鉴:留学生教育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推动了中外科技发展。留学生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带回本国,对本国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代留学生教育的特点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 开放包容: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盛世,欢迎四方宾客来华学习。朝廷对留学生采取宽容的政策,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2. 文化自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之一,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唐朝统治者认为中国的文化优越于其他国家,并愿意向外国学生传授。

3. 国家需求:唐朝是一个大国,需要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文化来维持其繁荣。留学生教育为唐朝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满足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4、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见于宋朝。

在宋代之前,中国历史上也有出国求学的现象,但当时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称呼这些出国求学的人。在宋代以前,出国求学一般被称为“游学”或“留学”。

北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出国求学逐渐增多。当时,中国与高丽、日本、越南等国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一些中国学者前往这些国家讲学或学习。为了区别于国内的游学,宋人开始使用“留学生”一词来特指那些长期生活在国外求学的中国人。

宋代留学生大多是官派或私费出国,他们出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异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时,高丽的佛教文化、日本的儒学和医学、越南的农耕技术都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留学生回国后,将这些知识和技术带回了中国,促进了中国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留学生”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并逐渐成为出国求学的中国学生的专属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