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派留学生什么时候开始(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特点)
- 作者: 马亦衡
- 发布时间:2024-08-02
1、官派留学生什么时候开始
官派留学生制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开始时间可追溯到晚清时期。
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以学习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此举标志着官派留学生制度的正式创立。起初,留学生主要来自京师同文馆和天津武备学堂等学校,留学人数有限。
1896年至1901年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后,认识到发展科技和近代化的重要性,大幅度扩大了官派留学生规模。当时,赴美留学人数达上千人,留学生分布在多个领域,包括工矿、铁路、教育、军事等。
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出洋学生章程》,对官派留学生制度进行了规范化。章程规定了留学生选拔、派遣、管理等制度,并明确留学目的在于"广购西学,以为富强之源"。
民国时期,官派留学生制度继续沿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先后派遣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学习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学科。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后,留学风潮盛行,自费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成为官派留学生的重要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官派留学生制度得到继承和发展。我国先后派遣数十万名留学生出国留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官派留学生制度更加完善,留学范围不断扩大,为我国各领域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2、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特点
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呈现出以下特点:
精英化:留学生选官主要从国内知名学府或海外名校毕业的优秀学生中选拔,注重学历背景和学业成绩。
专业化:新政注重引进具有理工科、经济学、管理学等急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留学生,以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国际化:留学生选官打破传统选官模式,拓宽选官范围,为海外人才提供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渠道。
透明化:选拔过程公开透明,强调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为留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考试机会。
多元化:新政鼓励不同专业、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报考,促进公务员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培养机制:留学生选官注重后续培养,通过培训、试用等方式,帮助留学生适应公务员工作,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鼓励机制:新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放宽年龄、学历等限制,提供生活补贴和住房保障,吸引更多留学生报考公务员。
_1.jpg)
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以精英化、专业化、国际化、透明化、多元化、培养机制和鼓励机制为特点,旨在吸纳海外优秀人才,为国家公务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3、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
戊戌变法期间,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技术,清政府选拔了120名优秀学子,远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留学。他们怀揣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为中国的近代化播下种子。
变法失败后,顽固守旧势力重新掌权。慈禧太后下令召回所有留学生。1899年夏,留学生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所学之地,踏上了回国的漫漫长路。
回国后的留学生们受到了清廷的冷遇。他们满腔热血,欲为国效力,却无处施展抱负。戊戌变法中废除的各项改革措施也被一一恢复,中国再次陷入黑暗之中。
留学生们忧心忡忡,四处奔走呼吁变法,但他们的声音被视为异端邪说。部分留学生不愿苟合,毅然出国继续求学或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未来播洒希望的种子。
留学生的召回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清廷的腐朽无能与顽固守旧,扼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留学生们带回的先进思想和知识,在未来的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时间
随着留学人员日益增多,国家对留学毕业生的择官制度进行了调整,设立了专门的选官程序。关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时间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招录公告阶段
每年春季,中央和地方组织部门会发布留学毕业生选官的招录公告,明确考试时间、条件、流程等信息。
报名阶段
符合条件的留学毕业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平台进行报名。
资格审查阶段
组织部门会对报名人员的学历、学位、归国时间、政审等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笔试阶段
笔试一般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考试时间和科目设置根据当年公告确定。
面试阶段
笔试成绩合格者进入面试环节,主要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知识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
体检和考察阶段
面试通过者将进行体检和考察,体检合格且考察结果合格者进入拟录用人员名单。
公示和递补阶段
拟录用人员名单将进行公示,如有异议可进行申诉。公示期满后,确定最终录用名单,并进行递补。
留学毕业生选官的时间安排一般为每年3-9月,具体时间因年度而异。有意向报考选官的留学毕业生应及时关注相关公告,按时参加考试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