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最早的官费留学生是什么派出的)

  • 作者: 杨晚棠
  • 发布时间:2024-08-08


1、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

京师同文馆,又名同文馆,是清朝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

同文馆于1862年由恭亲王奕訢创办,初设于北京东安门内,后迁至东交民巷。其宗旨是培养精通外语和西学的人才,以适应当时国家对外交往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迫切需要。

同文馆招收年龄在15至20岁的青年,课程包括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拉丁文、数学、地理、历史等,还教授海军、陆军、工程、矿物等专门学科。教学由中外教员共同担任,注重实践和应用。

同文馆的学生享有官费待遇,毕业后由政府分配到外交、军事、工业等部门任职。在戊戌变法时期,一大批同文馆毕业生成为维新派的骨干力量。

同文馆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容闳、严复、郭嵩焘、曾纪泽等。他们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文馆作为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2、最早的官费留学生是什么派出的

最早由官费派出的留学生是中国清朝于1872年派往美国的120名幼童。

这些幼童时年10-15岁,主要来自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他们被选拔后,由美国传教士欧里根带队,乘船远赴美国,开启了中国官费留学生历史的先河。

清政府派幼童留学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以挽救积贫积弱的国家。这些幼童在美国学习期间,刻苦努力,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以及英语、历史、地理等课程。

回国后,这些幼童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中,严复、唐国安、詹天佑等人都成为著名的学者、工程师和实业家,为中国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官费留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是哪个

中国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是留美幼童。

1872年,清政府选拔了30名12-15岁的幼童前往美国留学。他们被分成四批,在麻省的霍布鲁克中学和康涅狄格州的切斯特菲尔德学校学习。

这些幼童在美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教育和文化熏陶,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其中,詹天佑参与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总理。

留美幼童的出国留学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精英人才,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89年,清政府再次选拔了120名幼童留美,并设立了专门负责留学生事务的京师译学馆。随后,又选派了留学生前往欧洲、日本等国学习。

官费留学帮助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知识分子,他们为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有哪些

1872年,清政府派遣容闳出使美国,组织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赴美留学,共计30名。这些学生被称为“幼童出洋”。

187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译书培养技术人才,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

1889年,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招收学生学习外语和科技,为国家培养外交人才和技术骨干。

1896年,清政府废除了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改由京师同文馆统一培养官费留学生。同年,清政府派遣首批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留学,名额达122名。

1898年,保和殿政变后,清政府停止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计划。京师同文馆于1902年改名为京师大学堂,继续承担官费留学生培养任务。

最早的官费留学生学校有:

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1875年)

京师同文馆(18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