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脂手术(又称脂肪抽吸术)的部位划分主要基于人体解剖结构和脂肪分布特点,通常遵循以下标准进行分区:
1. 按解剖区域划分
躯干部位
腹部:分上腹部(剑突至脐部)、下腹部(脐部至耻骨)、侧腹部(腰部两侧)。
背部:上背部(肩胛区)、下背部(腰骶部)。
胸部:男性乳房肥大(男性乳发育)、女性副乳或乳房轮廓调整。
上肢上臂:后侧(“蝴蝶袖”)、前侧脂肪堆积。
腋窝/副乳:与胸部或背部联合处理。
下肢大腿:分前侧、内侧(常见“大腿根”脂肪)、后侧、外侧(“马鞍裤”区域)。
臀部:臀上部(与腰部过渡区)、臀下皱襞(改善下垂)。
小腿:踝部、腓肠肌区域(需谨慎操作)。
其他特殊部位
面部/颈部:双下巴(颏下)、下颌缘、面颊部。
膝部:膝盖内侧脂肪堆积。
2. 按脂肪层深度划分
浅层脂肪(皮下脂肪):质地较软,适合精细塑形(如面部、小腿)。
深层脂肪(筋膜下脂肪):堆积较厚,适合大容量抽吸(如腹部、大腿)。

3. 临床常用联合分区
“腰腹环吸”:结合腹部、侧腰、后腰的环形吸脂,塑造腰臀比。
“下肢综合吸脂”:大腿内侧+膝部+臀部整体设计。
4. 划分的医学考量
血管神经分布:避开重要血管(如腹壁浅动脉)和神经。
皮肤回缩能力:如腹部皮肤松弛需结合腹壁整形。
对称性:双侧部位(如手臂、大腿)需均匀处理。
注意事项
个体化设计:需根据患者脂肪分布、皮肤弹性、体型比例调整。
安全限制:单次抽脂量通常不超过ml(视体质而定)。
术后塑形:需穿戴加压衣帮助皮肤贴合新轮廓。
建议术前由专业整形外科医生评估,结合影像学(如超声波)明确脂肪分布层次,制定精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