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学生群体特征)
- 作者: 陈浚萧
- 发布时间:2024-08-12
1、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_1.jpg)
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19世纪60年代末,清政府为挽救风雨飘摇的王朝,洋务运动兴起。1871年,恭亲王奕?主张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希望他们学成后“自强卫国”。
12月11日,第一批幼童留美使团启程。赴美幼童平均年龄12岁,最大15岁,最小10岁。他们大多来自官僚、富商家庭,且都通过严格的考试和筛选。
幼童们在美期间,寄宿在美国家庭,学习英语、数学、科学等知识。他们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得到了美国各界的好评。随着清政府的衰败,1881年,朝中保守派以“幼童染上西风”为由,终止了留学计划。
120名幼童中,只有65人学成回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其中,郑观应、唐绍仪、蔡廷干、梁敦彦等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人才,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虽然因政治动荡而中断,但它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人才。
2、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学生群体特征
晚清派遣赴美幼童留学的学生群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年龄:
10-15岁,多为未成年少年。
出身:
以中产阶级和官宦子弟为主,也有一些来自平民家庭。
教育背景:
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西式教育,多为新式学堂或教会学校的学生。
语言能力:
绝大多数学生赴美前不具备英语基础,需要在当地进行语言学习。
专业领域:
最初以学习科学技术为主,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随着留学时间的延长,专业范围逐步扩大,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医学等。
性别:
最初仅限于男生,后扩展至女生,但女生人数较少。
选拔标准:
.jpg)
由地方官府和新式学堂根据学生的品德、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严格选拔。
留学时间:
一般为5-10年,有的学生归国后继续深造或担任要职,有的则留在美国发展。
影响:
赴美幼童留学为晚清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思想的骨干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条件
晚清政府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对于其资质条件有着严格的规定:
年龄:10岁至15岁
家庭背景:幼童出身于清朝官宦、士绅等官绅阶层。
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
智力水平:聪慧过人,成绩优异。
英语基础:具有一定英语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
品行优良:服从纪律,品行端正,意志坚定。
家庭条件:家庭富有,能够承担高昂的留学费用(1200美元/年)。
还要求幼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异国的环境,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为了选拔出符合条件的幼童,清政府采取了层层选拔的办法:
地方初选:各省地方官府负责初选,选拔出符合年龄、身体素质等基本条件的候选人。
京师复试:通过地方初选的候选人赴京参加复试,由总理衙门会同洋务局等部门进行复试,重点考察智力水平、英语基础和品行优良等方面。
最终,通过层层选拔的120名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启程前往美国,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史的新篇章。
4、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背景
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痛定思痛,朝野上下皆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制度,以图自强。
当时的清政府统治者荣禄和张之洞等洋务派代表,主张通过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引进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培养一批精通中西的青年才俊,以振兴国家。他们认为,美国作为新兴的强国,科技发达,社会制度先进,是派遣幼童留学的理想目的地。
当时清政府与美国关系相对友好,美国政府也对中国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持积极态度。美国政府认为,通过派遣清政府幼童赴美留学,可以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清政府于1872年决定派遣首批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晚清官派幼童留学史。总计有120名幼童分四批于1872年至1875年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派遣大批幼童赴海外留学的先河。
这次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标志着清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些幼童在美国学习期间,接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思想和社会制度,回国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