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一词源自东汉时期吗(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 作者: 张樱珞
- 发布时间:2024-08-16
1、留学生一词源自东汉时期吗
相传,“留学生”一词源自东汉时期。当时,汉明帝刘庄派使臣出使西域诸国,与罗马帝国建立了联系。随后,汉明帝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者前往大秦(罗马帝国)。他们在国外学习生活了一年多,归国后向汉明帝讲述了大秦的情况,并带来了大秦的玻璃器皿、乐器等物品。汉明帝对大秦的文化和技术非常感兴趣,于是下令在洛阳设立鸿胪寺,负责管理和接待外国使臣和留学生。
此后,汉朝开始派遣留学生前往大秦等国学习文化、技术和语言。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回国后成为传播外国文化的使者,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因此,“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政府派遣的出国学习人员。自此,留学生逐渐成为了一种制度,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2、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jpg)
留学生的概念最早由中国清朝末期提出。
1905年,清政府选派了第一批120名留学生赴美留学,称之为"游学肄业。"1909年,清政府改为"官费留学生"。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沿用了"留学生"的称谓。1919年,中国教育部正式设立了"留学生司",负责管理出国留学事务。
民国时期,留学生主要赴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学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建交,留学生开始前往更多国家留学。
时至今日,"留学生"一词已成为国际通用术语,指在外国留学的学生。它既包含了中国留学生,也包括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1875年,清政府派遣首批出国留学生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史。彼时,对于出国求学的学生称为“游美学生”或“外洋学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认识到落后挨打的根源在于科技落后。为了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清政府于1895年在京师创设“译学馆”,招收学生出国学习技术,称这些学生为“游学学生”。
1901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以上各级学校的学生可以公费出国留学,称之为“官费留学生”。同时,也允许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称为“自费留学生”。
随着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多,“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对出国求学学生的统称,并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末民初时期,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被称为“东洋留学生”,而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被称为“西洋留学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一词才作为对所有出国求学学生的通用称谓。
4、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字子舆,邹人也。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这里的"受业"指孟子到鲁国向子思的弟子学习,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跨越地域求学,而这些外地 求学者便被称为"留学生"。
秦汉时期,留学生制度进一步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打破了旧有的诸侯分封制度,各地士人有了更大的流动性。为吸纳贤才,秦朝廷设立了博士官,负责教授经学、天文历法等科目。许多来自六国的士人慕名而来,成为博士官的弟子,这就是当时"留学生"的一种形式。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朝廷派遣使臣出使西域,并招募了一批懂外语的西域人来长安学习汉文化。这些西域学生在长安学习一段时间后,回国继续传授汉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批西域学生也可 coi作汉朝的"留学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大量的僧人从印度和西域来到中国学习佛法。这些僧人被称为"留学生",他们在中国的寺院中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留学生制度达到鼎盛。唐太宗李世民以"四夷慕化"为国策,广招四夷士子来长安学习。他设立了弘文馆,专门负责接待和管理留学生。据史书记载,唐代留学生最多时达到五千余人,他们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元明清时期,留学生制度继续延续,并不断发展。宋朝设有国子监,负责管理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元朝也设置了国子监,留学生主要来自西域、大理和高丽等地。明清时期,随着海禁政策的逐步放松,中外交流日益密切,留学生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科技和文化,这批留学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其外延和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始终是不远万里求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