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能出国留学的都是什么背景(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 作者: 刘婉愿
- 发布时间:2024-08-24
1、民国能出国留学的都是什么背景
民国时期,出国留学者多来自殷实之家。彼时,留学费用不菲,动辄数千大洋,非普通百姓所能负担。留学归国后,往往能获得社会重用,从而形成留学热潮。
出国留学者中,不乏官宦子弟。民国政局动荡,政客权贵们纷纷将子女送往海外求学,以避乱世之纷扰。如蒋介石长子蒋经国就曾留学苏联,后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
富商豪族也热衷于送子女出国留学。他们希望子女接受先进教育,未来继承家族产业。如著名工商巨子卢作孚就资助多名青年赴美留学,其中包括著名的经济学家陈翰笙和竺可桢。
一些中产阶级的家庭也开始重视海外留学。这些家庭多为实业家、医生、律师等知识分子,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希望子女将来能学成归国,报效国家。如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就是中产阶级出身,曾留学美国。
民国时期出国留学者多为社会精英阶层,包括官宦子弟、富商豪族和中产阶级家庭。他们在海外接受先进教育,为民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民国时期,留学热潮席卷了五四运动前后的一段时期,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追求进步和救国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普遍流传的说法是:“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呢?
_1.jpg)
其实,民国时期的留学群体并非完全由富贵家庭背景的人构成。虽然当时留学费用昂贵,但也有不少来自贫寒家庭的青年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等方式出国深造。例如,出身贫寒的周恩来和邓小平,都曾依靠勤工俭学的方式在欧洲留学。
民国政府也实施了留学生奖学金制度,为贫困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据统计,1928-1936年间,政府共发放了近2000笔留学生奖学金,受益者超过1000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普通家庭。
不可否认,留学群体中确实有来自富裕家庭的人,他们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能在留学期间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准。但将所有留学人员都视为“非富即贵”,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民国时期留学人员的社会背景是多元的,包括富贵家庭、贫寒家庭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产家庭。他们怀抱着求学报国的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出国深造,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民国时期留学生怎么去国外
民国时期,留学生远赴海外求学,开启了洋务运动后国人留学的热潮。出国求学途经繁杂,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准备阶段:
1. 选择学校与专业:确定出国目的,研究国外各高校的招生条件和专业设置,并向目标院校提出申请。
2. 准备留学证明:获得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资助证明(如奖学金、自费)、护照等必要文件。
申请阶段:
1. 办理护照:前往外交部或指定机构申请护照,附上身份证、照片等材料。
2. 签证申请:根据留学国家要求,向其驻华领事馆提出签证申请,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当时,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对中国留学生有较为严格的签证限制。
出国准备:
1. 资金筹备:留学生需要预备充足的留学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和旅行费用。
2. 行程安排:购买机票或船票,确定出发日期和途径。
出国后:
抵达留学国后,留学生需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办理入学手续,并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时,留学生常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经济困难等挑战。
民国时期留学生远赴海外求学,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也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技知识,还传播了民主、科学等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变革。
4、民国时期出国留学很容易吗
民国时期,出国留学并非易事。尽管当时政府鼓励国民出国深造,但出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出国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
留学费用高昂。民国时期,出国留学所需费用动辄数百银元,远超普通家庭的经济能力。即便有奖学金资助,也名额有限,竞争激烈。
社会风气保守。民国时期,社会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特别是对女性出国留学持抵触态度。女性若想出国深造,往往需要克服重重阻力,甚至遭到家庭的反对。
语言不通也是一大障碍。民国时期,英语并非普遍语言,留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习外语,才能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而语言不通,则影响学业进展和生活交流。
留学手续繁琐。民国时期,出国留学需要办理护照、签证等各种证件,手续繁琐复杂。不仅如此,各国签证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国家对中国留学生设置限制,增加留学难度。
.jpg)
尽管困难重重,仍有志士克服万难,远赴异国求学。他们饱含救亡图强的理想,抱着振兴国家的抱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民国时期,那些不易出国的留学经历,既是一段艰辛拼搏的往事,也是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