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湖南留法勤工俭学名单(湖南青年分13批赴法勤工俭学)

  • 作者: 郭颜落
  • 发布时间:2024-08-27


1、湖南留法勤工俭学名单

湖南留法勤工俭学名单

第一批(1919年)

陈定谟

蔡杰

陶开麟

李维汉

李富春

任弼时

刘少奇

萧劲光

邓小平

陈毅

第二批(1920年)

彭德怀

贺龙

林伯渠

徐向前

聂荣臻

罗荣桓

陈赓

粟裕

王震

黄克诚

第三批(1921年)

周恩来

朱德

毛泽东

董必武

林伯渠

彭德怀

贺龙

刘少奇

邓小平

陈毅

第四批(1922年)

张闻天

李立三

周逸群

王明

秦邦宪

叶剑英

徐向前

聂荣臻

罗荣桓

陈赓

第五批(1923年)

邓中夏

向警予

恽代英

蔡和森

瞿秋白

彭湃

张太雷

罗亦农

李大釗

陈独秀

2、湖南青年分13批赴法勤工俭学

1919年,湖南省政府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协商并办理了一批勤工俭学留学生手续,湖南青年分13批赴法勤工俭学。

这批留学生由湖南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易培基、谢觉哉等推荐,由政府资助赴法。他们抵达法国后,进入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同时在工厂、农场等地打工,半工半读,勤俭求学。

赴法勤工俭学期间,这些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广泛接触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里昂中法大学,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国外学生交流,宣传中国文化。同时,他们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深入了解法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1926年,随着法国国内反华浪潮兴起,勤工俭学活动被迫中止。这些湖南青年学生陆续回国,有的投身于革命运动,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有的继续从事教育和文化事业,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有的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成绩。

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它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更展现了湖南青年敢于探索、勇于求知的精神。

3、留法勤工俭学最后一批都有谁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为抗日救亡积蓄力量。"最后最后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是在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期间出国的,共有10人。他们分别是:

吴学昭:1920年生,浙江诸暨人。1939年9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文学院。

汪毓和:1918年生,江苏苏州人。1939年12月赴法国,就读于居里夫人科学奖学金学院。

陈光季:1917年生,福建福州人。1940年2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法学院。

胡华:1918年生,安徽芜湖人。1940年2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政治学院。

王大珩:1915年生,江苏无锡人。1940年2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理学院。

王士光:1915年生,浙江宁波人。1940年2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文学院。

钱三强:1913年生,浙江杭州人。1940年3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理学院。

李约瑟:1900年生,英国伦敦人。1940年4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

杨振宁:1922年生,安徽合肥人。1940年5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理学院。

何泽慧:1917年生,上海人。1940年6月赴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理学院。

这10位青年在法国勤奋学习,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和支援工作,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4、湖南留法勤工俭学人员略考

湖南留法勤工俭学人员略考

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1918年,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重要事件之一。早期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主要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和湖南高等实业学堂。

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人数激增。据统计,1920-1927年间,湖南赴法勤工俭学人员达千余人。其中影响较大者有:

1. 毛泽东:1918年赴法勤工俭学,后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2. 周恩来: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后任中国总理。

3. 蔡和森: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后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4. 向警予: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后任中国共产党早期女领导人。

5. 邓中夏: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后任中国共产党早期工运领导人。

在法国,勤工俭学者主要从事钢铁、机械、采矿、纺织等行业,以维持学业和生活。他们还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

勤工俭学运动对湖南和中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层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它也促进了中国与法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