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 作者: 王希柚
- 发布时间:2024-08-29
.jpg)
1、留学生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昔日留学生,跨洋越海求深知。
在古代,留学生一词尚未出现,但留洋求学的现象早已有之。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不少士人慕名西行,成为最早的留学生。
此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许多僧人东渡东瀛求法,带回了先进的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盛,设立了明经、进士等科,吸引了邻国学子来华留学,其中以高丽、日本居多。唐朝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在印度留学多年,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教经籍,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海外留学生数量增加。宋朝时,南宋与日本、高丽、交趾等国的贸易频繁,许多南宋士人赴海外经商、求学。元朝时,中西海运贸易兴盛,一些欧洲人来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文化、儒家思想。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留洋求学。清朝前期,康熙皇帝曾派遣皇子出国留学,但此做法并未持续。乾隆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严禁出国留学的禁令,留洋求学一度中断。
综观古代,留学生不畏艰险,远赴他乡求知,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为中外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在古代中国,“留学生”一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外籍学生相去甚远。
“留”字在当时泛指滞留他乡,不得归返。而“学生”则意指追随老师,学习学问。因此,“留学生”并非单纯的学习者,而是因故滯留異地的人。
在古代,留学生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出使他国的使臣或其随从。由于外交活动需要较长时间,他们常常滞留他国,学习语言、文化和政治。例如,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滯留十三年,学习西域各国的风俗习惯和地理形势。
另一类留学生则是因政治动荡或战乱而流亡他国的人。他们为了躲避迫害或寻求庇护,被迫长期滞留异乡。例如,唐代安史之乱后,大批文人逃亡日本,傳播中原文明。
古代中国对留学生普遍采取宽容和接纳的态度,视他们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政府为留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和学习资源,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
留学生在古代也有着一定限制。他们不得參與政治活動,且其學習範圍往往受到監管。他們常常面臨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等挑戰。
随着时代变迁,留学生的概念逐漸与现代外籍学生接轨。他们不再仅仅是滞留他乡的异乡人,而是主动前往他国求學的求知者。古代留学生所体现的文化交流和融和精神,時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源自于清朝。
在清朝后期,随着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日益增多,清政府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的重要性。于是,清政府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以期学成归国后振兴国家。
这些被派遣出国的学生被称为"留学生"。最初,留学生主要由政府公费派出,前往欧美国家学习军事、政治、经济等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费留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除了接受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他们回国后,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传播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清朝,是指清政府派遣或个人自费前往国外学习的学生。这些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4、留学生一词来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禁民间私学。但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派出了180名博士生出国留学,学习各国的典章制度和先进科技。这些博士生被称为“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出国留学生。
秦朝灭亡后,后世沿用了“留学生”一词。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频繁,留学生数量也逐渐增多。到了唐朝,随着中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留学生群体更加庞大,并出现了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等不同地区的留学生。
宋朝以后,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减少,留学生数量也随之减少。直到近代,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中国留学生才再次增多。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经成为出国学习的学生的代称,无论出国原因或目的,都可以称为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