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清末留学生选拔(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 作者: 朱星睿
  • 发布时间:2024-09-05


1、清末留学生选拔

清末留学生选拔始于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幼童留美,旨在培养现代化人才,强国富民。选拔标准严苛,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官派选拔:

清政府通过层层选拔,从各省学堂、书院中择优选拔优秀学生赴洋留学。

考生需通过严格考试,包括笔试、面试和体检等环节。

考试选拔:

1896年,清政府开设“留美考试”,招收自费留学生。

考试内容涵盖英语、数学、地理、历史等学科。

保送选拔:

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和北京游美肄业馆等专门培养留学生的机构,通过保送制度向国外高校输送优秀人才。

私人捐助:

部分留学生通过私人捐助获得留学费用,如容闳资助的幼童留美计划。

选拔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德行、学识和身体素质。经选拔合格的留学生,赴欧美各国深造,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专业知识,为清末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2、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背景下为培养近代化人才而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1896年,清廷在抵御外敌的压力下,颁布《废科举制度开学校章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以西式教育取而代之。在此背景下,清末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

留学毕业生回国后,根据其学业成绩和能力,按照不同的级别和职位进行选官。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选官制度,其中包括通过公开考试、考核、面试等方式甄选人才。选官的标准主要考察留学生的学识、能力、道德品行和对清政府的忠诚度。

清末选官制度虽然有其先进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当时中国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留学生的学业水平差异较大,选官制度很难做到公平公正。选官过程受到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导致一些不合格的留学生也被选入官职。清末政府的腐败和衰落也影响了选官制度的公信力。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留学生回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近代化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3、清末的留学生都有哪些

清末留学生群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具有不同的背景和抱负。

官费留学生:

当时清政府为培养人才,选拔了一批表现出色的学子赴海外留学。这些官费留学生主要来自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等教育机构。他们主攻理工、军事、医学等实用学科,为清末政坛和学术界提供了大量人才。

自费留学生:

除了官费留学生外,还涌现出一批自费赴海外留学的学子。他们大多来自富裕家庭或自学成才,主要留学欧、美、日等国。自费留学生学习范围更为广泛,涉及文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成为清末新思想和新思潮的传播者。

教会留学生:

清末以降,西方教会在华兴办了大量学校,培养了不少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既接触到了西方的语言、文化,也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他们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其他留学生:

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留学生,如:

赴日学堂生:清末,大批学子赴日本留学。他们学习军事、医学、政治等专业,为中国近代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助力。

劳工留学生:清末,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清政府组织了大量劳工赴海外谋生。其中一部分劳工在海外居留期间接受了教育,成为懂技术的熟练工人。

流亡留学生:一些清末革命志士为逃避清政府迫害,流亡海外,并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和学习。

清末留学生群体涵盖了官费、自费、教会、特殊留学生等不同类型,他们在海外接受了先进知识和思想,为近代中国的变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清末留学生中有名的有

清末留美幼童

1872年,清政府派遣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些幼童在美国接受了15年的教育,学成后回国,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中著名者有: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唐绍仪:民国外交家,曾任外交总长。

蔡廷干:同盟会员,曾参与辛亥革命。

严复:翻译家、思想家,译介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

刘熊祥:中国近代海军创始人之一。

清末留学日本学生

189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学习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学科。其中著名者有: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梁启超:清末维新派领袖,思想家、革命家。

黄兴:同盟会员,曾参与辛亥革命。

蔡元培: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

胡适:新文化运动领袖,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