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派出的留学生叫什么(清朝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背景)
- 作者: 李元苓
- 发布时间:2024-09-15
1、清朝派出的留学生叫什么
清朝留学生又称“幼童留美”,是清政府于1872年至1875年间派遣赴美国留学的120名少年学生。
其选拔条件严格,年龄在10至15岁之间,出身官宦子弟或家族显赫,且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学生们在华盛顿特区的哥伦比亚特区大学(现乔治·华盛顿大学)就读,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地理、历史、文学等知识。
当时,清政府正值国力衰弱、外患频仍之际,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以图自强。由于文化差异和国内局势变动等原因,最终只有64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幼童留美”是清朝末期一次开眼看世界的尝试,虽然成效有限,但它却为中美交流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国留学生赴海外学习的先河。
2、清朝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背景
.jpg)
清朝第一批留学生背景
清朝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始于1872年,时称“幼童出洋”。这批留学生共有120人,年龄在10至15岁之间,身份背景多元。
满族与汉族
幼童中,满族学生占少数,约20人,而汉族学生占大多数,约100人。这些汉族学生大多来自江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等。他们中既有官宦子弟,也有平民百姓出身。
家庭背景
留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较大,既有权贵勋爵,也有普通家庭。例如,Yung Wing(容闳)出身贫寒,通过努力考取官费留学。而郑官应则是两江总督李鸿章的幕僚,家庭条件优越。
教育背景
幼童留学生在出国前均接受过不同程度的传统教育,但水平参差不齐。少数人曾入读上海格致书院或江南制造局学堂等新式学堂,接触过近代科学知识。而大部分人只接受过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
语言能力
出国前,留学生均不会英语,因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培训。在上海设立的同文馆负责对他们进行英语教学。
出国动机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培养近代外交、军事、工业等领域人才。而留学生们出国的动机也各有不同,既有报效国家,也有追求个人的发展和理想。
3、清朝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誓言
岁在庚子,清廷危难之际,大清毅然决然派遣首批幼童出洋留学。这群少年满怀着报效国家的壮志,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征程。
出发前夕,他们齐聚一堂,郑重宣誓:
"吾等今远涉重洋,负国之重托,当勤勉求学,振兴中华。
"吾辈虽年幼,志向不小。当立鸿鹄之志,搏击风浪,为国争光。
"吾等绝不辜负朝廷和黎民的厚望,不辱大清之名。
"若背弃誓言,甘愿受国法严惩!"
铿锵有力的誓言,响彻在厅堂之中,激荡在少年们的心中。他们知道,此去路漫漫,前途布满荆棘,但他们无畏无惧,决心以学成之志,报效祖国,挽救危亡。
这群少年,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热爱,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他们刻苦学习,勤奋钻研,为日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誓言,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图腾,激励着后世无数青年为国家富强而奋斗不息。
4、中国清朝时期留学生叫什么
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学生被称为“庚子赔款留学生”。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包括赔偿巨额外款。清政府将部分赔款用于资助学生出国留学,以培养人才,促进国家的近代化。
.jpg)
第一批庚子赔款留学生于1909年赴美,后又有赴英、法、德、日等国的留学生。他们主要学习理工、医学、法律、经济等学科。
这些庚子赔款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学成回国后,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于庚子赔款而得来的留学机会,才有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这一特殊的名字。它既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也象征着中国近代化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