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脂肪时出现出血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操作过程中的血管损伤
穿刺或注射时误伤血管:脂肪填充需要通过针头或钝针将脂肪注入目标区域(如面部、胸部等)。若针头刺穿血管(尤其是小血管或毛细血管),会导致局部出血。
层次不当:脂肪通常需注射到皮下脂肪层或肌肉间隙,若操作过深或过浅(如误入肌肉层或真皮层),可能损伤血管网络。
2. 供区与受区的差异
供区抽脂时的出血:脂肪抽取时(如腹部、大腿),吸脂针可能损伤血管,尤其在肿胀麻醉不充分或操作粗暴的情况下。
受区血运丰富:某些填充部位(如面部)血管分布密集(如鼻唇沟、额部),增加了出血风险。
3. 个体因素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若有血小板减少、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或遗传性凝血障碍,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血管脆弱性:高血压、糖尿病或长期吸烟者血管弹性较差,更容易破裂出血。

4. 技术相关因素
钝针 vs. 锐针:钝针可减少血管损伤,但若操作不当仍可能出血;锐针(如注射针头)直接刺穿组织的风险更高。
注射压力过大:高压快速推注脂肪可能挤压周围血管导致破裂。
如何减少出血风险?
术前评估:检查凝血功能,停用抗凝药物(需医生指导)。
精细操作:使用钝针、分层慢速注射,避开已知血管密集区。
术后处理:局部冷敷、加压包扎,避免剧烈活动。
出血的后果与处理
轻度出血:通常自行停止,可能表现为局部淤青(12周消退)。
严重出血或血肿:需及时就医,可能需引流或止血处理。
若术后出血持续或伴随肿胀、疼痛加剧,应立即联系医生排查并发症(如感染、血管栓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