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留学回国(鲁迅留学回国后的一段经历是什么)
- 作者: 郭苏洛
- 发布时间:2024-09-20
1、鲁迅留学回国
鲁迅留学日本后,学成归国。时值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他毅然投身于救亡启蒙运动。
回国之初,鲁迅受聘于教育部,担任佥事。他与友人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以批判的笔锋针砭时弊,唤醒民众。鲁迅的文章语言犀利,思想深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鲁迅在北大任教期间,开设“中国小说史略”等课程,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学史,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主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笔为刀,抨击社会黑暗,为弱势群体发声。
鲁迅留学归国后,始终不遗余力地宣传新文化,反对封建专制。他创作了《阿Q正传》、《彷徨》、《野草》等不朽名作,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和社会弊端,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留学归国后的经历,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思想启迪了无数后人,他的作品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为自由、民主、进步而奋斗。
2、鲁迅留学回国后的一段经历是什么
鲁迅留学日本回国后,历经坎坷。他曾失业求职无门,常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一次,他在绍兴中学校长许寿裳的帮助下,在杭州第二师范学校谋得教职。校长杨霁云却因鲁迅的思想进步而对他百般刁难,最终将他开除。
鲁迅只好重返绍兴,寄居于章太炎的故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小说、杂文,如《呐喊》、《彷徨》、《华盖集》等。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思想界的情况,在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
1927年,鲁迅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赴广州任中央大学教授。广州政局动荡不安,鲁迅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暴行。1929年,他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并发表了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化的大联合》一文,呼吁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自己的解放而奋斗。
同年,因与国民党政权不和,鲁迅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他继续写作,并参与左翼文化运动,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坟》等作品。鲁迅在上海的这几年,也是他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
1936年,鲁迅因肺结核并发症不幸逝世。他的骨灰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鲁迅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和进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鲁迅留学回国后把什么挂在墙上
鲁迅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北京居住的一间小院落中,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画——一幅用墨笔勾勒出的葡萄图。这幅画出自鲁迅好友郑振铎的手笔,上面题写着:“葡萄藤蔓繁茂,果实累累。寓意着希望和丰收。”
.jpg)
鲁迅将这幅葡萄图视为珍宝,挂在墙上作为激励自己。他在留学期间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深感中国积贫积弱,亟需改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锋,唤醒国人,传播新思想,为中国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这幅葡萄图不仅是一幅艺术品,更是一个精神寄托。它时刻提醒着鲁迅他肩负的使命,鼓舞着他为改造中国社会而奋斗。每当鲁迅在写作或思想斗争中遇到困难时,他总会凝视这幅葡萄图,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
鲁迅用葡萄图来激励自己,也意在激励国人。他希望中国像葡萄一样,生机勃勃,结出丰硕的果实。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至今日,鲁迅墙上的那幅葡萄图依然对世人具有深刻的意义。它象征着希望、丰收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4、鲁迅留学回国后的几件事
鲁迅留学日本后回国,在中国度过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他做了多件对中国文学和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
鲁迅投身于创作。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和散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国民性的劣根性。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鲁迅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他担任新文化运动刊物《新青年》的主编,发表了《呐喊》、《彷徨》等作品,用犀利的笔调批判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的个性解放。
第三,鲁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厦门大学。1921年,受蔡元培之邀,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并参与创办了该校的文科和社会科学系。厦门大学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重要的基地。
第四,鲁迅从事翻译工作。他将欧洲各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如《堂·吉诃德》、《浮士德》等。这些翻译作品开阔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鲁迅留学回国后的十年,是其思想和创作的丰收期。他所做的多项工作,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