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是什么)
- 作者: 朱雨沫
- 发布时间:2024-09-21
1、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
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
清末为实现国家富强,派遣留学生出国考察学习。留学生选拔办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3-1905年)
初期选拔出于自费生和官费生两种途径。自费生考试内容包括国文、历史、地理、数学、西学。官费生由各省按预定名额,每省考取若干人。考试科目由各省自行决定。
第二阶段(1906-1909年)
1906年,清政府颁布《钦定游学毕业生考试章程》,规定官费留学生考试科目为国文、外文、数学、理化、史地、经济、法律、政治。自费留学生考试科目与官费生相同,但考试标准略低于官费生。
第三阶段(1910年以后)
1910年,清政府成立游学肄业馆,负责留学生选拔和管理。馆内设有预科班,用于选拔和培训留学生。留学生考试科目除《钦定游学毕业生考试章程》所列科目外,还增加了英文读译。
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的演变,体现了清政府对派遣留学生目的和要求的不断深化,既注重学生知识水平,也重视学生品德和能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2、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是什么
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经历了几个阶段:
1. 早期派遣(1872-1890年)
由中央政府直接选拔派遣,主要目的是学习船政、电报、矿业等技术。
选拔条件:品貌端正、年龄在15-25岁之间、有志深造。
2. 庚子赔款留学(1899-1907年)
利用庚子赔款选派留学生,由清政府外交部负责。
选拔条件:年龄在25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设立专门的留美预备学校,进行英语和基础知识培训。
3. 清政府自费派遣(1907-1911年)
由清政府直接选拔派遣,不再局限于庚子赔款留学。
选拔条件:年龄在22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设立专门的官费留学生管理制度,规定学习年限、专业方向和管理办法。
4. 各省自费派遣(1907-1911年)
由各省政府自行选拔派遣留学生,主要目的是培养省级人才。
选拔条件:各省自定,一般要求年龄在25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总体而言,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遵循了以下原则:
出身门第:初期偏重于官员子弟或贵族后代。
年龄限制:一般在25岁以下。
品学兼优:要求学业成绩优异、品行端正。
身体健康:注重留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能够适应留学生活。
专业方向:根据国家建设需要,重点选拔理工科、军事、政治、经济等专业人员。
3、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有哪些
清末留学生选拔办法主要有:
官费选派
由政府出资派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学生通过学校、地方官府推荐,经考试选拔,成绩优异者获得官费资格。
自费选派
学生自行筹措学费和生活费,出国留学。但需经政府批准,并通过考试选拔,证明具有足够的学业能力和品行端正。
京师大学堂选派
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设有官费和自费留学名额。学生通过考试选拔,成绩优异者可获得官费或自费留学资格。
地方官府选派
.jpg)
地方官府设立官费留学名额,通过考试选拔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地方官府负责考察学生学业成绩、品行和身体素质。
学校推荐选派
部分学校与外国大学合作,设立官费或自费留学名额。学生通过学校推荐,经考试选拔,成绩优异者可获得留学资格。
考试选拔
留学生选拔考试一般包含笔试和口试。笔试科目包括文选、策论、英文等。口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国事的见解。
背景考察
除了考试成绩,留学生选拔还注重考察学生的家族背景、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政府希望选派思想进步、政治可靠、身体健康的学生出国留学。
4、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清末为挽救国运,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科技和政治思想。为了将这些留学毕业生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清政府制定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该制度分为三级:
一级选拔:留学毕业生归国后,由外务部考查其学业成绩,择优录用为候补官。
.jpg)
二级选拔:候补官经过吏部考核,根据其能力和品德,授予相应官职。
三级选拔:任职后的留学生,根据政绩和表现,可获得升迁或调动。
选官制度注重考察留学生的专业知识、语言水平和外交能力。对于在海外接受现代思想熏陶的留学生,制度给予了宽容和包容,不拘一格降人才。
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的现代化进程。留学生毕业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政治理念,为清政府决策和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由于制度存在选拔标准不一、管理不严等问题,选拔出的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发挥留学毕业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