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杭州补贴政策(杭州市留学生回国优惠政策2019)
- 作者: 胡艺澄
- 发布时间:2024-05-10
1、留学生回杭州补贴政策
留学生返杭补贴政策是杭州市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惠才政策。根据该政策,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回杭州工作可享受以下补贴:
一、一次性生活补贴
博士生:10万元人民币
硕士生:5万元人民币
二、购房补贴
博士生:30万元人民币
硕士生:20万元人民币
三、租房补贴
在杭州租房可享受每月2000元的房租补贴,最长补贴3年
四、创业补贴
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可获得最高5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补助
五、税收优惠
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最高可减免75%
申请条件
1. 拥有国外大学硕士或以上学位
2. 学成后2年内首次回杭州就业
3. 在杭州市范围内企事业单位担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管理职务
4. 与杭州市企事业单位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
申请流程
1. 登录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下载申请表
2. 填写申请表并准备相关材料
3. 提交申请材料至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注意事项
.jpg)
1. 补贴仅限首次回杭州就业的留学生
2. 补贴申请需在回杭州就业1年内提出
3. 补贴发放分阶段进行,需符合相应的条件
2、杭州市留学生回国优惠政策2019
杭州市留学生回国优惠政策2019
为吸引和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回杭创新创业,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现将政策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落户杭州
具有海外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格的留学归国人员,符合相关条件者可直接落户杭州。
二、住房保障
提供人才公寓或人才租赁补贴,帮助归国人员解决住房难题。
支持留学生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享受相应的购房补助和租金补贴。
三、创业支持
提供创业贷款贴息、创业孵化空间、导师辅导等多种创业支持服务。
对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
四、就业促进
举办专场招聘会,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服务,提升归国人员的就业竞争力。
支持归国人员自主择业或灵活就业,简化手续。
五、生活便利
设立留学生服务中心,提供生活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优化医疗、教育、出行等配套服务,提升归国人员的生活质量。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切实维护归国人员的合法权益。
欢迎留学归国人员回杭发展,杭州市将竭力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归国人员在杭州创业就业,实现个人理想。
3、留学生回杭州补贴政策是什么
留学生回杭州补贴政策
为吸引和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留学生回杭的补贴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一次性安家补贴
博士生:20万元
硕士生:10万元
本科生:5万元
二、科研启动补贴
博士生:30万元(2年内分期发放)
硕士生:20万元(2年内分期发放)
三、生活补贴
每月1万元(最长发放24个月,仅限博士生)
四、房租补贴
每月3000元(最长发放24个月,仅限硕士生和本科生)
五、其他优惠政策
子女入学支持:免费就读杭州公立中小学
住房保障:优先购买或租赁杭州市人才公寓
人才绿卡:申办杭州市人才绿卡,享受杭州市户籍居民同等待遇
申请条件
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具有国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学成归国后2年内在杭州市工作或创业
申请流程
1. 登录杭州市人才服务网(注册并填写申报表
2. 准备相关材料(学历学位证书、护照、工作证明等)
3. 提交材料并等待审核
4. 审核通过后签订协议并领取补贴
注意事项
.jpg)
申请人需在杭州市连续工作或创业满2年方可享受补贴
补贴发放时间和方式以实际审核结果为准
具体补贴标准和申请条件如有调整,以杭州市人民政府最新政策为准
4、杭州留学生补贴政策2021
杭州留学生补贴政策 2021
为吸引和支持优秀留学生来杭州学习和发展,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为留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资助。
1. 长期学费奖学金:
适用于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新生留学生。
根据专业不同,每人每年可获得 1 万至 2 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2. 新生来华奖学金:
适用于首次来华的新生留学生。
每人一次性发放 1 万元人民币。
3. 住宿补贴:
适用于在杭州高校住宿的留学生。
每人每月可获得一定金额的住宿补贴。
4. 健康保险补贴:
适用于在杭州高校就读的留学生。
每人每年可获得一定金额的健康保险补贴。
5.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资助:
适用于参与杭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留学生。
提供项目经费资助,支持留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文化体验等活动。
申请条件及流程:
留学生需符合相关申请资格。
申请通过杭州各高校进行。
高校会根据留学生的成绩、专业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评定和发放。
杭州留学生补贴政策为留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经济支持,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留学负担,激发他们的求学热情。通过这些政策,杭州市旨在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