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籍留学生医保怎么交(苏州留学生落户新政策2020)
- 作者: 刘玺润
- 发布时间:2024-05-10
1、苏州籍留学生医保怎么交
苏州籍留学生医保缴纳指南
苏州籍留学生可按照以下步骤缴纳医保:
1. 确定参保类型
留学生可选择参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中: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适合在职留学生或有工作单位的留学生。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适合无工作单位的留学生。
2. 办理参保手续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向工作单位所在街道或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所提出参保申请。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向户籍所在地街道或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参保申请。
3. 缴纳保费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由个人缴纳,苏州籍留学生可享受政府补贴。
具体缴费方式: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通过单位代扣代缴。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通过银行、微信或支付宝代缴,市财政对留学生参保给予补贴。
4. 参保期限
医保参保自缴费之日起生效,次年3月31日截止。留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缴费年限。
5. 参保待遇
参保后,留学生可享受以下医疗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待遇(仅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
大病保险待遇
温馨提示:
留学生需及时缴纳医保,避免出现断保的情况。
参保时需提供身份证、护照等有效证件。
具体缴费标准和补贴政策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请以当地相关部门的规定为准。
2、苏州留学生落户新政策2020
苏州留学生落户新政 2020
苏州近期出台了新的留学生落户政策,旨在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汇聚苏州。该政策对落户条件、积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为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落户途径。
落户条件
获得国外一流高校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国内外高校博士学位
年龄在 35 周岁以下
拥有在苏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或提供苏州地区社保缴纳证明
符合苏州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
积分体系
新政建立了更加科学、完善的积分体系,对学历、科研成果、工作经验、语言能力、社会贡献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达到一定积分即可申请落户。
政策亮点
放宽年龄限制:将落户年龄放宽至 35 周岁以下,为更多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提供落户机会。
拓宽人才范围:新增国内外高校博士学位作为落户条件,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
优化积分体系:细化积分细则,更加精准地评价留学生综合能力。
_1.jpg)
简化落户流程:对落户流程进行优化,减少材料报送次数,提高审核效率。
新政的出台充分体现了苏州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为留学生在苏州创新创业、施展才华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相信这将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落地苏州,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苏州籍留学生医保怎么交费
苏州籍留学生医保缴费指南
适用范围:苏州籍持有有效国外学习签证或长期居留许可的留学生。
缴费标准:
2023年苏州籍留学生医保缴费标准为1810元/年。
缴费方式:
1. 网上缴费
登录苏州市民政局官网(
点击“网上办事大厅”;
选择“社会救助”下的“留学生基本医保缴费”;
填写相关信息并支付即可。
2. 银行柜台缴费
携带护照、学生签证或长期居留许可、苏州籍身份证复印件前往苏州银行任意营业网点;
告知工作人员缴纳留学生基本医保,提供上述资料;
缴纳医保费用并领取缴费凭证。
缴费时间:
留学生医保缴费时间为每年7月1日-9月30日。
缴费凭证:
网上缴费后可打印缴费凭证;
银行柜台缴费后可领取缴费凭证。请妥善保管缴费凭证,以便后续报销使用。
报销流程:
留学生医保报销需在苏州指定医院进行。
凭就医凭证、缴费凭证等材料向医院申请报销。
注意事项:
留学生医保缴费为年度制,一次性缴纳全年费用。
未按时缴纳医保费用的留学生,将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留学生医保缴费后可享受与苏州市民同等的医保待遇。
4、苏州籍留学生医保怎么交的
苏州籍留学生医保缴纳方法:
1. 资格确认:
- 持有有效护照、学生签证、苏州籍证明(苏A开头的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到市医疗保障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
- 审核通过后,获得《苏州本市生育保险参保人员花名册登记表》。
2. 缴费:
- 按照规定缴纳医保费用,可选择月缴或年缴。
- 月缴:每月20日前至指定银行缴纳,缴费金额为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5%。
- 年缴:每年1月31日前一次性缴纳,缴费金额为月缴费金额的12倍。
3. 凭证处理:
- 将《苏州本市生育保险参保人员花名册登记表》和缴费凭证交回市医疗保障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存。
4. 享受待遇:
- 缴纳医保后,留学生可享受苏州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包括住院、门诊、大病医疗等费用报销。
- 参保有效期至学业结束之日或签证到期之日。
温馨提示:
缴费期限内未缴纳医保的,将影响医保待遇享受。
医保缴费金额会根据苏州职工平均工资调整而有所变动。
具体缴费标准和流程可能略有变化,请以市医疗保障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最新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