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清朝小留学生叫什么(清朝留学生是哪些家庭的)

  • 作者: 李晚凝
  • 发布时间:2024-05-10


1、清朝小留学生叫什么

在清朝末期,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清政府组织了一批年幼聪慧的孩童赴海外留学,被称为“清朝小留学生”。这些小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刻苦求学,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清朝小留学生并没有统一的称谓,而是根据留学时间、地点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最早的一批小留学生是“幼童出洋”。1872年,清廷选派30名12岁左右的幼童赴美国留学,被称为“幼童出洋”。

1875年,清政府又派遣52名10岁左右的孩童赴英国留学,被称为“留英幼童”。

1889年,清政府派遣120名15岁左右的少年赴德国留学,被称为“庚子赔款留德学生”。

还有其他一些留学组织,如“自费出洋”和“京师译学馆”等,他们所选派的小留学生也各不相同。

总体而言,清朝小留学生并没有统一的称谓,根据不同时期和组织而有所区别,如“幼童出洋”、“留英幼童”和“庚子赔款留德学生”等。

2、清朝留学生是哪些家庭的

清朝留学生多出身于权贵名门的家庭。这是因为,出国留学需要巨额费用,且主要通过官费资助。而获得官费资助的名额则往往掌握在权贵手中。

其中,贵族家庭是留学生的主力军。如清末出访欧美的考察团成员中,超过一半来自王公贝勒等贵族家庭。

官僚家庭的子弟也是重要的留学生来源。这些子弟往往在中外机构任职,需要学习西方技术和知识。如出访美国考察铁路的詹天佑,即出身于官僚家庭。

一些富商家庭的子弟也开始加入留学生的行列。他们希望通过留学提升商业技能,或接触西方文化。如出访日本考察工矿业的徐致祥,即出身于富商家庭。

清朝留学的女子多出身于旗人家庭,其中皇族和王公贝勒等高等级贵族占多数。如出访美国考察教育的唐绍仪之妻徐履蘅,即出身于皇族家庭。

清朝留学生的家庭出身,反映了官僚、贵族、富商等社会阶层对西方文化的渴求和接触。而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又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清朝小留学生叫什么称呼

清朝时期,派遣赴海外留学的学生被称为“幼童”,或更正式地称为“出洋幼童”。

“幼童”一词源自孔子的《论语·公冶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十五而志于学”即指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而清朝出洋留学的幼童年龄大多在十三至十七岁之间,因此被称作“幼童”。

“出洋幼童”计划是清政府为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而实施的官方留学项目。自1872年起,清政府先后派遣了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幼童们在美期间,学习语言、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回国后成为清朝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才。

“出洋幼童”的经历对清朝的社会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将西方先进思想和知识带回中国,推动了清朝的维新变法等一系列改革运动,为中国的近代转型做出了贡献。

4、清朝小留学生叫什么名字

在清朝时期,被选派前往西方国家的留学生被称为“幼童”,他们大多在十岁左右的年纪。这些幼童的名字各有不同,既有传统的汉族名字,也有取自西方语言的名字。

最早被送出国留学的一批幼童中,就有几位名字颇具历史意义。例如,詹天佑,后来成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他的名字寓意为“天佑中华”;蔡乃煌,他的名字取自“乃煌煌中华”之意。

除了这些寄托着国家期望的名字外,还有一些幼童的名字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例如,容闳,取自英文单词“Honor”;唐绍仪,取自英文单词“Diplomacy”;严复,取自英文单词“Philosophy”。这些名字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西方文化和技术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幼童的名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正是清末时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缩影,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