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反颌(俗称“地包天”)是一种下颌前突或上颌后缩导致的咬合异常,表现为下牙覆盖上牙。其成因复杂,通常涉及遗传、环境和行为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主要分类及具体原因:
一、遗传因素
1. 家族遗传:
若父母或近亲有反颌、下颌前突或面部骨骼发育异常,后代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尤其骨性反颌(颌骨发育问题)与遗传高度相关。
2. 先天性颅面发育异常:
如唇腭裂、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等先天疾病,可能伴随上颌骨发育不足,导致反颌。
二、骨骼发育异常
1. 上颌发育不足:
上颌骨生长滞后,使上牙列位置偏后,无法正常覆盖下牙。
2. 下颌过度发育:
下颌骨向前过度生长,导致下牙突出于上牙前方。
三、不良口腔习惯
1. 婴儿期喂养姿势不当:
长期平躺仰头喝奶或使用过长的奶瓶,迫使下颌前伸吮吸,可能诱发功能性反颌。
2. 口呼吸:
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导致长期口呼吸,影响上颌骨横向发育,可能伴随反颌。
3. 吮指、咬上唇或吐舌习惯:
这些习惯对牙齿施加异常压力,可能推动下牙前移或抑制上牙生长。
四、乳牙期问题
1. 乳牙滞留或早失:
乳牙脱落过早(如严重龋齿)或迟迟不掉,可能干扰恒牙萌出顺序,导致反颌。
2. 乳牙反颌未干预:
乳牙期反颌可能发展为恒牙反颌,尤其是骨性问题未及时矫正时。

五、外伤或疾病
1. 颌面部外伤:
儿童时期颌骨骨折或损伤可能影响骨骼生长中心,导致发育畸形。
2. 颞下颌关节(TMJ)疾病:
关节结构异常或功能紊乱可能改变咬合关系。
六、其他因素
1. 不良舌位:
舌头长期低位(如吞咽时舌尖抵下牙)可能推动下颌前突。
2. 佝偻病等全身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骼发育,可能间接导致颌骨畸形。
关键提示
早期干预:儿童替牙期(612岁)是矫正黄金期,尤其是功能性反颌,可通过活动矫治器引导颌骨发育。
专业诊断:需通过X光片、模型分析等区分牙性反颌(仅牙齿倾斜)与骨性反颌(颌骨异常),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正颌手术联合正畸)。
若发现反颌迹象,建议尽早咨询正畸医生或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避免随年龄增长矫正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