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清朝出国留学生多吗(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学生名单)

  • 作者: 刘语现
  • 发布时间:2024-05-10


1、清朝出国留学生多吗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出国留学生较少的朝代。与明朝和民国时期相比,清朝出洋者数量少之又少。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来文化持排斥态度,限制人员出境。

观念落后:清朝统治者认为出国留学是"奇技淫巧",有辱斯文。

缺乏出国条件:清朝缺乏出国留学的渠道和资金支持。

人才流失担忧:清政府担心人才外流,对出国留学者进行严格审查和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出国留学生人数极为稀少。据史料记载,从清朝开国到洋务运动之前,出国留学生数量不足百人。其中,以容闳、陈兰彬、詹天佑等为代表的留学生,主要是在美国和欧洲学习科学技术。

直到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才逐渐开放出国留学政策。但是,出国留学生依然受到严格的选拔和管理。

2、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学生名单

清朝时期出国留学学生名单

清朝末期,为挽救国家危亡,清政府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派遣青年精英出国留学。以下是部分出国留学学生名单:

詹天佑(1861-1919):1877年赴美留学,学习土木工程。回国后主持京张铁路建设,成为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唐绍仪(1862-1938):1882年赴英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经济。回国后曾担任总理大臣、外交总长等职。

梁启超(1873-1929):1890年赴日留学,学习政治、文学。回国后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蔡元培(1868-1940):1899年赴德留学,学习哲学和教育学。回国后创办北京大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章太炎(1869-1936):1901年赴日留学,学习经学和文字学。回国后成为国学大师。

胡适(1891-1962):1910年赴美留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回国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陈寅恪(1890-1969):1912年赴德留学,学习历史学和语言学。回国后成为一代史学巨匠。

这些清朝留学生回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出国留学经历也成为一段宝贵的历史印记。

3、清朝出国留学生多吗现在

在清朝末期,数以千计的中国学生被选派到外国留学,为中国现代化培养人才。这些留学生大多前往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学习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学科。

清政府设立了留美预备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专门为留学生出国深造做准备。首批留美学生于1872年启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00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达到数千人。其中,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最多,约占总人数的60%。

清朝留学生的出国留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他们学成归国后,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詹天佑是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容闳是教育家,创办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中国第一个留学机构;梁启超是政治家、思想家,领导了戊戌变法。

清朝留学生出国留学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远离家乡,生活环境陌生,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清政府财政困难,经常拖欠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导致他们生活拮据。

尽管如此,清朝留学生的出国留学还是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留学经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4、清朝出国留学生多吗知乎

在清朝,官方选派留学生的活动并不频繁,出国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清政府首次官方派遣留学生是在1901年的庚子赔款留学。当时,清政府通过与美国洽谈,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于派遣留学生。这批留学生仅有115人,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科等学科。

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遣了几批留学生,主要目的地为欧美国家,涵盖工程、经济、政治、法律等学科。不过,人数仍然有限。例如,1904年派遣的留学生仅有20人,1909年派遣的留学生也只有30人。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才加大了派遣留学生的力度。1910年,清政府设立了“游美学务处”,专门负责留学生事务。这一年,清政府派遣了100名留学生赴美留学。

但总体而言,在清朝官方派遣的留学生人数并不多。据统计,自1901年庚子赔款留学至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官方派遣的留学生总数约为1000人左右。相比于当时人口规模庞大的中国来说,这显然是不多的。

不过,除了官方派遣的留学生外,清朝后期也有不少自费留学海外的学生。这些自费留学生人数并不可考,但据估计,远多于官方派遣的留学生。因此,清朝出国留学的人数并非完全可以从官方派遣的留学生人数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