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一词的来源(留学生一词来源于清朝对的吗)
- 作者: 马洛祈
- 发布时间:2024-05-10
.jpg)
1、留学生一词的来源
2、留学生一词来源于清朝对的吗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并非清朝。
该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用来指称在外国学习或生活的人。在《新唐书》中,就有关于留学生李密的记载,他前往突厥学习突厥语和风俗,回国后被唐太宗任命为使臣。
.jpg)
到了宋代,留学生一词被广泛使用,指称赴异国求学的人员。例如,宋真宗时期,曾派遣留学生留学于高丽。在《宋史》和《元史》中,也有关于留学生的相关记载。
清朝时期,虽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政策较为兴盛,但留学生一词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留学生一词并非来源于清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3、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人才培养,于976年在开封府创立了国子监,这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国家高级人才。国子监设有四门学,即儒学、道学、法学和医学。当时,来自高丽、契丹、西夏等国前来国子监学习的外国学生,也被称为“留学生”。
北宋理学家程颐曾在一封信中写道:“今之京师国子监,生徒三千余人,皆天下之士也。又有外国之士,数百人来学。是可知学之盛矣。”可见,宋代留学生人数众多,倍受重视。
这些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中国文化、典籍和政治理论,学成后回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如高丽留学生崔惟清,回国后主持编纂《乡药集成方》,成为高丽重要的医药著作。契丹留学生萧旦,回国后成为辽国官员,中兴契丹文字。
因此,留学生一词在北宋时期就开始使用,反映了宋代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密切和繁荣。
4、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期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
1872年,清政府选派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国官方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国留学。这些幼童被称之为“幼童出洋”。
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国游学章程》,规定了出国留学的年龄、选拔、资金等事项。出国留学的人员被统称为“游学”。
1911年,清政府改“游学”为“留学”,并成立了“清华学堂”,专为赴美留学的学生提供预备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延续了清政府的留学制度,并将其称为“留美学生”,简称“留美”。
1920年,随着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留学目的地的多样化,出现了“留学生”一词,涵盖了所有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
因此,“留学生”一词源于清末,具体出现时间在1920年左右。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出国留学的历史变迁,也记录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