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儿童出国留学(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学生名单)
- 作者: 郭梁浅
- 发布时间:2024-05-10
1、清朝儿童出国留学
清朝末年,朝局动荡,内忧外患不断。为了寻求救国之路,清政府开始派遣儿童出国留学,以期培养新一代栋梁之才。
1872年,清政府选派15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开启了中国公派留学的先河。这些幼童年龄大多在10-14岁,在美国学习语言、科学、技术等当时中国缺乏的知识。
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遣多批幼童出国留学。这些幼童主要被派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
出国留学的清朝儿童,经过多年的学习,学成归国后,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的成为外交官,为中国争取国际权益;有的成为实业家,发展中国近代工业;有的成为教育家,培养新一代人才。
例如,詹天佑留学美国,归国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严复留学英国,翻译了大量西方经典名著,启蒙了中国思想界;周恩来留学法国,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领导人。
清朝儿童出国留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为中国引进了先进思想和技术,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学生名单
清末海外留学学生名单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影响,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清廷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派遣大量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以下为部分出国留学学生的名单:
美国
詹天佑(1861-1919):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容闳(1828-1912):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大学圣约翰大学
.jpg)
唐绍仪(1862-1938):外交家,民国初年曾任国务总理
顾维钧(1888-1985):外交家,曾任联合国秘书长
英国
薛福成(1838-1894):外交家,著有《出使英法俄日记》
郑观应(1842-1922):实业家,著有《盛世危言》
曾国藩(1811-1872):湘军统帅,清末重臣
张之洞(1837-1909):湖广总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日本
梁启超(1873-1929):思想家,维新派领袖
孙中山(1866-1925):革命家,中华民国国父
黄兴(1874-1916):革命家,同盟会主要领导人
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德国
徐世昌(1855-1939):军阀,曾任民国大总统
黎元洪(1864-1928):军阀,曾任民国大总统
张廷兰(1871-1916):海军军官,载培舰管带
法国
李鸿章(1823-1901):清末重臣,洋务运动领袖
袁世凯(1859-1916):军阀,曾任民国大总统
唐景崧(1841-1903):清军将领,曾任台湾巡抚
孙宝琦(1867-1931):政治家,曾任交通总长
上述学生通过留学,开阔了视野,接触了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3、清朝儿童出国留学多少钱
.jpg)
在清朝,派遣儿童出国留学的费用十分昂贵。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赴美国,每名留学生的费用高达 1 万两白银。这笔费用相当于当时普通民众数年的收入,仅有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才能负担得起。
派遣留学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学费:清政府与美国各大学签订合同,每名留学生每年的学费为 500 美元,折合白银 1200 两。
生活费:留学生在美期间的生活费用较高,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等开支。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每人每年需要 300 美元,折合白银 720 两。
旅费:从中国前往美国需要乘坐远洋轮船,船费昂贵。每名留学生的旅费约为 200 美元,折合白银 480 两。
其他费用:包括书籍、文具、医疗等其他杂费,约为每人每年 50 美元,折合白银 120 两。
由此计算,每名留学生在美留学一年的费用合计约为 2070 美元,折合白银 4992 两。留学五年,总费用高达 24960 两白银。这笔巨额费用,使得出国留学成为清朝儿童的专属特权。
4、清朝儿童出国留学的多吗
清朝儿童出国留学并不普遍。
在清朝初期,闭关锁国政策盛行,出国留学受到限制。直到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衰落,才逐渐开始开放留学。
最早一批出国留学的清朝儿童是在1872年由李鸿章派遣的"幼童出洋计划"。这些被选拔的孩子年龄大多在12-16岁,前往美国和欧洲学习军事、工业和科学。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遣了多批幼童出国留学。
清朝儿童出国留学的数量依然有限。据统计,从1872年到1911年,前后仅有120名儿童被派遣出洋。主要原因是:
清政府内部分歧和阻力较大,一些保守官员认为出国留学有害风俗。
出国留学费用高昂,清政府财政困难。
留学海外存在风险,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冲突和健康问题。
尽管数量不多,这些出国留学生对清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学成归国后,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和改革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