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留学生叫啥(留学生在古代指的是什么)
- 作者: 陈锦烁
- 发布时间:2024-05-10
1、古代的留学生叫啥
在古代中国,外出留学的人被称为"游学"。
游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述而》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的"朋"指朋友,而"远方"指国外。可见,春秋时期就有中国学者出国游学的情况。
到了汉代,游学之风盛行。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学者也纷纷前往西域求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学之风延续不衰。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佛学著作也成为中国学者的重要研习对象。玄学和道教也促进了游学活动。
唐代是古代中国游学活动的鼎盛时期。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密切,中国学者出国游学人数众多。唐玄宗时,日本僧人鉴真东渡中国,在扬州设立大云寺,成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宋代以后,游学之风逐渐衰落。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的盛行,使得中国学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科举考试上。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出国游学的人数也相应减少。
直到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游学之风才再次兴起。清末民初,中国留学生纷纷前往欧美各国求学,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中国,外出留学的人被称为"游学"。游学之风在汉代盛行,唐代达到鼎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直到近代,游学之风才再次兴起。
2、留学生在古代指的是什么
留学生,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内涵。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各国派使者访学交流的记录。如楚国派唐昧至齐国学习礼仪,齐国派田辨至魏国学习音乐。秦朝嬴政统一六国后,设立博士官,负责考察各地风俗典章,充实中央政权。在此背景下,各国学者纷纷入秦求学。
汉代是留学生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汉武帝正式开创“外国使者儒生舍人”制度,规定外国使臣和儒生可入太学学习。来自西域各国、日本的留学生络绎不绝,带来了异域文化,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随着唐朝的鼎盛,留学生制度进入繁荣阶段。唐太宗诏令四方使臣子弟皆可入国子监学习,并设四门馆专门接待留学生。留学生人数一度达到数千人,以日本人、高丽人为最多。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儒学经典,还接触了天文、算术等先进知识。
宋代沿袭了唐朝的留学生制度,并有所发展。北宋开封设有太学、国子监和礼宾馆,专门接待和培养留学生。留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中国文化,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元代设立了国子学和回回馆,国子学接收汉族学生,回回馆接收回族学生。元朝还鼓励蒙古子弟入国子学学习汉文化,促进了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留学生制度有所衰落,但仍然存在。清朝末年,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留学生制度再次兴起。大批中国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先进科技和文化,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古代的留学生怎么称呼
在古代中国,出国留学被称为“游学”,而留学生则被称为“游子”。
游子的称呼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使用。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的“回”即指颜回,当时正在周游列国,求学问道。
“游学”的含义也十分广泛,包括访师求教、游历考察、文化交流等。游子们往往背井离乡,跋山涉水,寻找名师指导,汲取知识。
唐朝是中国古代游学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当时著名的游学目的地有印度、波斯、新罗等。游子们前往异国求学,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游子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到了近代,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留学生的称呼更为普遍。“游子”这一古老的称谓,仍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知识和世界的向往。
如今,中国留学生遍布全球,他们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他们继承了古代游子的精神,带着求知若渴的态度,为中外交流和世界和平搭建桥梁。
4、古代日本留学生叫什么
在古代日本,前往他国留学的留学生被称为“遣唐使留学生”。
_1.jpg)
“遣唐使”是奈良时代(710-794)和平安时代(794-1185)日本派往唐朝学习文化、制度和技术的使团。随同使团出行的留学生被称为“唐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贵族、豪族和寺庙中的僧侣。他们前往唐朝学习当时先进的文化知识,包括儒家经典、文学、史学、书法、音乐、绘画、佛教、医学和天文历法等。
根据文献记载,遣唐使留学生人数众多。例如,在第十七次遣唐使(733年)中,共派遣了654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唐朝学习的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六年不等。
在学习期间,留学生们努力吸收唐朝文化精华,并将其带回日本。他们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遣唐使留学生之一是阿倍仲麻吕。他在唐朝学习长达二十年,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回国后,他成为遣唐使制度的倡导者,为日本和唐朝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遣唐使留学生在古代日本文化交流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精神和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