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整形医院时,消费者需警惕以下常见套路和营销手段,以保障自身权益和安全:
1. 低价吸引,隐形收费
套路:以“特价项目”“团购优惠”吸引顾客,但术中加收“材料费”“专家费”等,最终费用远超宣传价。
应对:要求书面确认总费用明细,拒绝模糊条款。
2. 虚假宣传,过度承诺
套路:夸大效果(如“一次手术永久年轻”)。
盗用他人案例或使用PS对比图。
伪造“韩国医生”“专利技术”等头衔。
应对:查验证件(医师资格证、机构执业许可证),要求查看真实案例原图或视频。
3. “医托”诱导,制造焦虑
套路:网络平台冒充“患者”分享虚假好评。
面诊时贬低顾客外貌,推销高价项目。
应对:多方对比评价,警惕过度贬低式营销,保持理性判断。
4. 模糊资质,混淆概念
套路:
将美容院包装成“医疗整形机构”(生活美容院无手术资质)。
非专业医生操刀(如“美容顾问”冒充医生)。
应对:核查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医生《医师资格证》,确认手术范围是否合规。
5. 忽视风险,淡化后遗症
套路:避谈手术风险,隐瞒恢复期痛苦或潜在并发症(如填充物移位、感染等)。
应对:要求签署详细风险告知书,查阅药品/仪器正规批号。
6. 捆绑贷款,诱导消费
套路:与网贷合作,以“0首付分期”诱导顾客贷款,隐藏高额利息或暴力催收风险。
应对:避免冲动消费,拒绝签署不明贷款协议。
7. 不签合同或合同陷阱
套路:口头承诺不写入合同,或合同条款模糊责任(如“效果因人而异”)。
应对:签署正规协议,明确项目、效果、退款条件等,留存凭证。
如何避坑?
1. 查资质:通过卫健委官网查询机构及医生资质(如中国卫健委“医疗机构查询”系统)。
2. 看案例:要求查看医生过往案例的原始记录(非精修图)。
3. 面诊对比:至少咨询3家医院,对比方案和报价。
4. 拒绝冲动消费:警惕“限时优惠”“最后名额”话术。
提示:整形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如遇纠纷,保留证据并向当地卫健委或消费者协会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