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于何时(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期)
- 作者: 刘北言
- 发布时间:2024-05-12
1、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于何时
我国出现“留学生”一词始于清末时期。
1872年,清政府选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官派留学生派遣活动。这些赴美幼童被称作“官费学生”。
1883年,清政府废除“官费学生”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自费留学”,鼓励自费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的学生被称为“留学生”。
“留学生”一词最早见于1885年《申报》的一篇报道,其中提到“各学生首关赴美,在彼停留三年”。从此,“留学生”一词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留学生”一词的出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留学教育的发展。清末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知识分子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留学教育成为当时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途径,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一词继续沿用,并泛指所有海外留学的学生。近年来,中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留学生”已成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桥梁,为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期
我国“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清末。
19世纪末,清政府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当时,这些学生被称作“游学士”或“游学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出洋游学章程》,明确规定出国留学的学生为“游学生”。
民国时期,“游学生”一词逐渐被“留学生”所取代。1927年,国民政府颁布《学生出国留学办法》,首次使用“留学生”一词。此后,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统一被称为留学生。
“留学生”一词的由来反映了我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游学士”到“留学生”,不仅体现了出国留学的目的和性质的变化,也见证了我国接受西方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的努力。
时至今日,“留学生”一词仍在使用,指代那些在国外学习的我国学生。他们肩负着促进中外交流、学习先进知识、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使命,是国家宝贵的人才储备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3、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隋朝。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后,朝廷设立了国子监,招收来自各地的优秀学子。其中,有一部分学子因学业优异,被派往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以促进国内的发展。这些派往国外的学子便被称为“留学生”。
当时的留学主要集中在隋唐时期,以去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留学为主。留学内容涵盖了天文、数学、医学、佛教等方面。留学生们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回中国,对促进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留学生一词在中国出现于清末民初。
.jpg)
1896年,清政府选派首批赴美公费留学的“游美学务团”,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留学生。此后,“留学生”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用以指代中国学生赴国外学习的群体。
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务纲要》,明确规定“游学外国,以分三期”,分别为预备期、肄业期和研究期。其中,肄业期是指在国外大学学习的阶段,时长为四年或六年。这一规定使“留学生”的概念更为清晰。
民国时期,“留学生”一词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中屡见不鲜。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部修正留学规则》,对留学生选拔、派遣、管理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1914年,教育部成立留学司,专门负责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自清末民初以来,“留学生”一词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学生赴国外学习的专用术语。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