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官派留学生的来源(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

  • 作者: 李皙颜
  • 发布时间:2024-07-18


1、官派留学生的来源

官派留学生的选拔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政府机构,他们会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计划输送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深造。

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会选拔优秀在校生和在职人员作为公派留学生,提升其学术和科研水平。

企业和行业协会: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行业协会也会派出员工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推动企业发展和行业进步。

社会团体和基金会: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通过设立奖学金或支持性项目,资助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培养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才。

官派留学生的选拔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学术成绩优异:具有优秀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

专业匹配:所申请的专业与国内岗位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相符。

语言能力:具备较好的出国留学所需的语言能力。

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政治觉悟: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官派留学生的选拔程序一般分为报名、初审、笔试、面试和公示等环节,通过层层筛选,最终选拔出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派遣出国留学。

2、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袁世凯为首的清政府向主要发达国家派遣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留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学习科技和文化。

好景不长。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覆灭。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官派留学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新政府认为,这些留学生接受了西方教育,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与国内社会脱节,难以适应国家建设。

于是,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召回首批官派留学生。1912年,政府发布《收回官费留学生办理章程》,要求所有官派留学生立即返国。留学生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一片哗然。他们反对政府的决定,认为这是浪费国家资源。但政府态度坚决,留学生们不得不服从。

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对中国留学生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中国政府对留学生派遣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官派留学生的数量大幅减少。同时,留学制度也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自费留学、公费留学、交换留学等多种形式。

尽管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是一个遗憾,但他们的经历也为后来的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留学生不仅能够在国外接受先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3、官派赴美留学生被称为

官派赴美留学生自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历时43年,共派遣各类学生约1.2万人。

不同时期赴美留学生有不同的称呼。

清末至民国初年(1906-1927):庚子赔款留美学生。清政府将义和团运动后获得的庚子赔款部分用于派遣留学生,故名。

民国北伐后至抗战前(1927-1937):公费留学生、官派留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为发展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采取措施派遣留学生。

抗战期间(1937-1945):战时公费留学生、战干团留学生。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大力度派遣留学生,以培养中坚力量。

二战后(1945-1949):公费留美生、官派留学生。国民政府继续派遣留学生赴美深造。

还有以下一些特殊的称呼:

勤工俭学生:清末至民国初期赴美自费留学且部分靠勤工俭学维持生计的学生。

官费游学生:清末赴美公费留学的学生中少数不符合官方要求或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学校学习的游学生。

侨生:20世纪初在美留学的华侨子弟。

4、留学生选官制度的作用

留学生选官制度的作用

留学生选官制度是一种政府选拔机制,旨在吸引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加入政府部门。该制度发挥着以下重要作用:

1. 促进人才国际化:

留学生选官制度为政府引入了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曾在海外学习和生活,对全球事务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多元化背景丰富了政府的决策过程,促进了政策的全球化视角。

2. 提升政府创新能力:

留学生往往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技术。他们将这些知识带回国内,为政府部门带来新的想法和创新思维。他们的国际经验促使他们打破常规思路,探索新的治理方法,提高政府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3. 拓宽人才来源:

留学生选官制度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人才来源。它吸引了在国外获得高水平教育的优秀中国人,丰富了政府的干部队伍。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体带来了不同的技能和经验,增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4. 增强政府对全球事务的参与:

留学生选官制度有助于增强政府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和影响力。这些人才对国际关系、外交事务和经济合作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促进政府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联系,提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

5.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为政府工作,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吸收人才和与世界接轨的决心。这有助于树立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包容和现代化国家的良好国际形象,吸引更多全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