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留学生写过的诀别(北洋留学生写过的诀别书有哪些)
- 作者: 郭言溪
- 发布时间:2024-06-27
1、北洋留学生写过的诀别
在动荡的晚清末年,一批满怀报国激情的北洋留学生,告别故国远赴重洋求学。在离别之际,他们留下了一篇篇荡气回肠的诀别之书。
其中一篇诀别书写道:“父母之邦,弃我如敝履;兄弟之国,待我如外人。吾辈何幸,得海外良师相助,以谋国学之兴盛。他日学成归国,当竭尽所能,振兴吾邦。”
另一篇则饱含深情:“吾辈虽远赴他乡,然故乡之念,终刻骨铭心。愿我中华能洗刷百年耻辱,傲立于世界之林。吾辈定不负众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留学生们在诀别书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使命感。他们痛惜国家衰弱,渴望学习先进知识,拯救民族于水火。
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矢志救国的决心。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能使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
北洋留学生的诀别书,不仅是他们个人志向的表达,更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救国图强的时代精神。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2、北洋留学生写过的诀别书有哪些
北洋留学生诀别书
1. 严复诀别书(1877年)
“今余将去,茫茫洪波,覆没不测。寄语诸君,尚有余生,毋忘国家。”
2. 詹天佑诀别书(1881年)
“学成归来,誓报国家。倘不幸身死他乡,愿葬于铁路旁,与祖国同生共死。”
3. 容闳诀别书(1884年)
“余生中国,死亦中国鬼。倘有不逞之人,悍然以异域之见凌我同胞,余虽九死,犹将与之相争。”
.jpg)
4. 梁启超诀别书(1897年)
“吾辈生逢乱世,乱世之中,惟有一死。今吾将去,誓为国效力。倘不幸身殉其途,愿魂归故土。”
5. 辜鸿铭诀别书(1928年)
“吾一生追随孔孟之道,虽弃儒冠,但心向汉唐。今世事纷乱,吾已无颜见江东父老,惟有化作孤魂,寄托于祖国的山川湖海。”
这些诀别书体现了北洋留学生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他们离开故土,远赴重洋,学习科学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振兴中华。即使面对生死,他们也毫不畏惧,誓死捍卫祖国。这些诀别书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心声,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3、北洋留学生写过的诀别诗
北洋时期,身负强国重任的留学生们远赴重洋,开启了异国求学的艰辛旅程。在这段留学生涯中,他们满怀着报国梦想,却也不免对故乡生出无限眷恋。而诀别诗,正是他们抒发离别之情、表达爱国之心的不朽之作。
其中,梅贻琦于1918年离别美国时写下的《别母》一诗,情感真挚动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句句道出留学生对母亲的依恋与愧疚,也寄托着他们矢志报国的决心。
朱自清在1919年离开北洋时,也曾写下《别母》一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话别离,依依终不归。”诗中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流露出浓浓的不舍之情。就在他与母亲依依惜别之际,诗人心中也燃起了为国效力的信念。
这些诀别诗,不仅展现了北洋留学生们对故乡的眷恋,也体现了他们为国求学的崇高理想。他们怀揣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从未忘却自己的使命。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爱国之情,支撑着他们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学有所成,成为栋梁之材,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北洋留学生写过的诀别书
北洋留学生写过的诀别书,是一幅幅令人心碎的图卷,也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史诗。
身处异国,他们满怀报国之志,却身陷困顿。面对国家危难,他们舍小我为大我,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国之路。诀别书中,他们写下对父母的孝心、对爱人的眷念、对祖国的忠诚。
严复写给父母的诀别书字字泣血:“父母生我,赋我以形,功莫大焉。今国家多难,犬羊豕突,父母且无以为生,孩儿何敢自逸?”他满腔悲愤,痛斥清政府腐败无能,却又舍不得父母年迈体衰。
梁启超写给妻子的诀别信,情真意切:“吾今返国,不知何时可得生还,但国家事大,不得不为。”他深知回国之危险,但他更放不下风雨飘摇的祖国。
蔡元培写给好友的诀别诗,慷慨激昂:“丈夫许国,义不爱生。头颅可断,热血可流,我辈志士,何惜此身?”他以慷慨赴死的决心,激励同仁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这些诀别书,既是留学生们对个人命运的悲壮抉择,也是对国家前途的无私奉献。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赞歌。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国的独立、富强和繁荣而奋斗。如今,我们缅怀这些北洋留学生,不仅为了记住他们的壮举,更为了继承他们的爱国精神,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