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留学生回国(抗战时期的留学生回国有补助吗)
- 作者: 郭沐恬
- 发布时间:2024-07-11
1、抗战时期的留学生回国
在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留学生怀揣着爱国热忱,毅然回国投身抗战。他们满怀报国志,踏上归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奉献力量。
身为麻省理工学院高材生的钱学森,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于1938年回到祖国。他积极参与航空研究,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普林斯顿大学归来的华罗庚,投身数学研究,在数论、代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开创了中国现代数学学派,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物理学家赵忠尧从加州理工学院归国后,在西南联大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实验室。他潜心研究核物理,为中国核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许多医学生、工科生、文科生从海外学成归来,投身各自领域,为抗战和战后重建贡献力量。他们当中,有在沙场上救死扶伤的医生,有在兵工厂制造武器的工程师,也有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播撒希望的学者。
留学生回国,不仅为抗战提供了急需的知识和技术,更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永远心系祖国。他们的精神和奉献,成为抗战史册中光辉的一页,激励着后人不断奋发图强,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2、抗战时期的留学生回国有补助吗
抗战时期,归国的留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补助。
国民政府为了鼓励海外学子回国服务,制定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暂行条例》,对归国留学生提供以下补助:
旅费补助:从留学地回国所需交通费。
安置费:抵达国内后,用于住宿、安顿等费用。
生活费: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生活补助。
工作津贴:分配工作后,根据所分配职位发放工作津贴。
研究补助:从事学术研究的留学生可获得研究经费。
补助的金额根据留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领域以及回国服务贡献等因素而定。在抗战期间,政府优先保障军事、科技等急需领域的留学生回国。
例如,1934年回国的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获得政府提供的月薪1000美元,相当于当时大学教授的10倍以上。
留学生回国后,政府会根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配工作。有的留学生被安排到科研机构从事研究,有的被派往工厂担任技术指导,还有的参与到抗日宣传和国际交流等工作中。
政府对归国留学生的补助和安排,保障了他们回国后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鼓励他们发挥所学,为国家抗战和建设做出贡献。
3、抗战时期的留学生回国有补贴吗
在抗日战争时期,部分留学生回国效力,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当时,國民政府并未提供统一的补贴政策。但一些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为了鼓励留学生回国参战,提供了奖学金、生活津贴或其他形式的资助。
例如,1937年,教育部设立了“留日学生回国救国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的留日学生回国服务。国民政府还成立了“留美学生回国救国协会”,资助留美学生返国抗战。
一些民间团体也自发为留学生提供资助。例如,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设立了“中国留学生回国救难奖学金”,资助贫困留学生回国参加抗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资助并非普遍,也并非所有留学生都能获得。因此,抗战时期的留学生回国大多是出于爱国情怀,而不是为了经济补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投身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抗日期间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
抗战烽火燃起的年代,有一群中国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的日本。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抗争,为国家的抗战事业贡献力量。
刘少奇之子刘允若,时为东京帝国大学学生。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组织留学生成立“东北留日学生联合会”,动员留日青年投身抗战。他甚至以身试法,在“九·一八”纪念日佩戴抗日徽章,被日本宪兵逮捕监禁。
沈钧儒之子沈粹缜,留学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他利用留学的机会,广泛接触日本进步人士,学习先进思想。回国后,他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
陈毅之子陈小鲁,出生在东京帝国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一名幼童,他虽然无法直接抗日,却成为了中日友好的桥梁。他与日本进步人士的女儿美知子结为忘年交,共同传递反战和平的呼声。
这些留日中国学生,在异国他乡不忘初心,用不同的方式投身抗日救亡。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抗战的战士,为国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奋斗。